大跨度上承式钢桁拱桥主梁顶推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顶推施工技术发展概况 | 第10-15页 |
1.2.1 国外顶推施工技术发展概况 | 第10-13页 |
1.2.2 国内顶推施工技术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1.3 顶推施工技术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4 论文目的和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8页 |
第2章 顶推施工工艺介绍 | 第18-28页 |
2.1 顶推施工方法分类 | 第18-23页 |
2.1.1 按照施加水平力的方法分类 | 第18-19页 |
2.1.2 按动力装置的多少分类 | 第19-22页 |
2.1.3 按照动力装置的类别分类 | 第22页 |
2.1.4 按照支撑系统分类 | 第22页 |
2.1.5 按照顶推方向分类 | 第22-23页 |
2.1.6 按照梁体节段的成型方式分类 | 第23页 |
2.2 顶推施工中的临时设施 | 第23-25页 |
2.2.1 梁制台座 | 第23页 |
2.2.2 临时墩 | 第23-24页 |
2.2.3 导梁 | 第24页 |
2.2.4 滑动装置 | 第24-25页 |
2.2.5 导向和纠偏装置 | 第25页 |
2.3 顶推注意事项 | 第25-26页 |
2.3.1 防开裂 | 第25页 |
2.3.2 箱梁“爬行” | 第25页 |
2.3.3 滑板损坏 | 第25-26页 |
2.3.4 钢梁底板屈曲的问题 | 第26页 |
2.4 顶推施工的优缺点 | 第26页 |
2.4.1 顶推施工法的优点 | 第26页 |
2.4.2 顶推施工法的缺点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导梁的优化设计 | 第28-47页 |
3.1 工程背景介绍 | 第28-29页 |
3.2 顶推施工梁格法模型建立 | 第29-39页 |
3.2.1 主桥梁格法模型 | 第30-35页 |
3.2.2 引桥梁格法模型 | 第35-39页 |
3.3 导梁优化设计 | 第39-45页 |
3.3.1 导梁长度与单位长度重量优化 | 第40-44页 |
3.3.2 导梁刚度优化 | 第44-45页 |
3.3.3 导梁使用注意事项 | 第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顶推施工全过程仿真分析 | 第47-75页 |
4.1 顶推施工整体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4.2 顶推施工阶段划分 | 第48-50页 |
4.3 顶推施工过程应力分析 | 第50-54页 |
4.4 顶推施工过程变形分析 | 第54-57页 |
4.5 顶推施工过程支座反力分析 | 第57-66页 |
4.6 顶推过程桥梁稳定性计算 | 第66-73页 |
4.6.1 立柱1反力最大工况 | 第66页 |
4.6.2 立柱2反力最大工况 | 第66-67页 |
4.6.3 立柱3反力最大工况 | 第67-68页 |
4.6.4 立柱4反力最大工况 | 第68页 |
4.6.5 立柱5反力最大工况 | 第68-69页 |
4.6.6 立柱6反力最大工况 | 第69页 |
4.6.7 立柱7反力最大工况 | 第69-70页 |
4.6.8 立柱8反力最大工况 | 第70页 |
4.6.9 立柱9反力最大工况 | 第70-71页 |
4.6.10 立柱10反力最大工况 | 第71页 |
4.6.11 立柱11反力最大工况 | 第71-72页 |
4.6.12 立柱12反力最大工况 | 第72页 |
4.6.13 立柱13反力最大工况 | 第72-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顶推施工钢箱梁局部受力分析 | 第75-82页 |
5.1 钢箱梁承受的最大反力 | 第75页 |
5.2 局部模型建立 | 第75-77页 |
5.3 局部分析结果 | 第77-81页 |
5.3.1 顶板应力结果 | 第78页 |
5.3.2 底板应力结果 | 第78-79页 |
5.3.3 底板加劲肋应力结果 | 第79页 |
5.3.4 腹板应力结果 | 第79-80页 |
5.3.5 横隔板应力结果 | 第80页 |
5.3.6 横梁应力结果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82-84页 |
1、结论 | 第82-83页 |
2、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