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5-35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石英玻璃中的二阶非线性 | 第15-17页 |
1.3. 热极化技术的发展、研究与应用 | 第17-30页 |
1.3.1. 热极化诱导非线性效应的形成 | 第17-22页 |
1.3.2. 光纤热极化的发展 | 第22-28页 |
1.3.3. 热极化技术的应用 | 第28-30页 |
1.4. 本论文结构安排 | 第30-35页 |
2 极化光纤非线性光学理论基础与载流子动力学模型 | 第35-53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光纤热极化载流子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2.3. 光纤热极化载流子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38-46页 |
2.3.1. 二维电场的分布与演化 | 第38-41页 |
2.3.2. 电场沿x轴的分布 | 第41-43页 |
2.3.3. 纤芯中的二阶非线性系数 | 第43-46页 |
2.4. 非线性光学耦合波方程及光纤中的二次谐波产生 | 第46-51页 |
2.4.1. 非线性光学耦合波方程 | 第46-47页 |
2.4.2. 二阶非线性过程 | 第47-48页 |
2.4.3. 热极化光纤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率张量 | 第48-49页 |
2.4.4. 热极化光纤的二次谐波产生 | 第49-51页 |
2.5. 小结 | 第51-53页 |
3 热极化光纤传输特性研究与理论设计 | 第53-67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热极化光纤参量对传输特性的影响 | 第53-64页 |
3.2.1. 电极间距对传输特性的影响 | 第55-58页 |
3.2.2. 双孔大小对传输特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3.2.3. 双孔非对称分布对传输特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3.2.4. 电极材料对传输特性的影响 | 第60-64页 |
3.3. 热极化优化的双孔热极化光纤的设计 | 第64-66页 |
3.4. 小结 | 第66-67页 |
4 光纤热极化异常现象的机理探究 | 第67-81页 |
4.1. 引言 | 第67页 |
4.2. 热极化光纤芯包界面阻碍效应的机理研究 | 第67-71页 |
4.3. 热极化光纤载流子参数对芯包界面阻碍效应的影响 | 第71-73页 |
4.4. 光纤热极化窄非线性层的形成的机理研究 | 第73-76页 |
4.5. 光纤热极化氢类离子双迁移率模型 | 第76-78页 |
4.6. 小结 | 第78-81页 |
5 双孔光纤的实验制备与极化研究 | 第81-89页 |
5.1 引言 | 第81-82页 |
5.2 双孔光纤的实验制备 | 第82-84页 |
5.3 双孔光纤的热极化与测试 | 第84-88页 |
5.3.1. 双孔光纤热极化 | 第84页 |
5.3.2. 氢氟酸刻蚀测试 | 第84-85页 |
5.3.3. 二次谐波显微镜检测 | 第85-86页 |
5.3.4. 热极化双孔光纤的Mach-Zenhder干涉仪测试 | 第86-88页 |
5.4 小结 | 第88-89页 |
6 热极化光纤二阶模二次谐波产生的理论研究 | 第89-97页 |
6.1. 引言 | 第89页 |
6.2. 双阳极热极化 | 第89-91页 |
6.3. 二阶模二次谐波产生 | 第91-94页 |
6.4. 小结 | 第94-97页 |
7 新型结构热极化光纤的研究 | 第97-115页 |
7.1. 引言 | 第97页 |
7.2. 可调谐热极化耦合型双芯光纤 | 第97-107页 |
7.2.1. 双芯光纤耦合模理论 | 第98-100页 |
7.2.2. 热极化双芯光纤 | 第100-103页 |
7.2.3. 可调谐双芯光纤耦合器 | 第103-107页 |
7.3. 电极阵列光纤的制备与极化研究 | 第107-113页 |
7.3.1. 阵列电极光纤的制备 | 第108页 |
7.3.2. 热极化实验 | 第108-111页 |
7.3.3. 仿真 | 第111-113页 |
7.4. 小结 | 第113-115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8.1.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 | 第115-117页 |
8.2. 下一步拟进行的工作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3-13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