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5页 |
2 普惠金融实践的发展与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2.1 普惠金融的实践与发展 | 第15-16页 |
2.1.1 小额信贷 | 第15-16页 |
2.1.2 微型金融 | 第16页 |
2.1.3 普惠金融 | 第16页 |
2.2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2.2.1 公益性小额信贷阶段 | 第16-17页 |
2.2.2 发展微型金融阶段 | 第17页 |
2.2.3 综合性普惠金融阶段 | 第17页 |
2.2.4 创新性互联网金融 | 第17页 |
2.3 相关金融理论 | 第17-19页 |
2.3.1 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 | 第18页 |
2.3.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18-19页 |
2.3.3 金融发展理论 | 第19页 |
2.4 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 第19-23页 |
2.4.1 门槛效应 | 第20页 |
2.4.2 非均衡效应 | 第20-21页 |
2.4.3 降贫效应 | 第21页 |
2.4.4 收入分配效应 | 第21-23页 |
3 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 | 第23-29页 |
3.1 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23-25页 |
3.2 普惠金融指数的测度方法 | 第25-26页 |
3.3 普惠金融测度指标的结果 | 第26-29页 |
4 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 | 第29-41页 |
4.1 模型设定与方法分析 | 第29页 |
4.2 模型指标选取及来源 | 第29-31页 |
4.3 PVAR模型估计 | 第31-39页 |
4.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第31-32页 |
4.3.2 滞后阶数估计 | 第32-33页 |
4.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3-34页 |
4.3.4 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 第34-36页 |
4.3.5 脉冲响应 | 第36-37页 |
4.3.6 方差分解 | 第37-39页 |
4.4 稳健性检验 | 第39-41页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