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叶绿体及其发育机制 | 第11-12页 |
1.3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分子机制 | 第12-16页 |
1.3.1 叶绿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突变 | 第12-14页 |
1.3.2 叶绿体发育过程受阻 | 第14-15页 |
1.3.3 叶绿素的分解代谢过程受阻 | 第15-16页 |
1.4 PPR蛋白的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5 CRM结构域的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5.1 第I类内含子的自我剪接 | 第18-19页 |
1.5.2 第II类内含子的自我剪接 | 第19-20页 |
1.6 RNAi技术的主要应用及其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6.1 RNAi技术的的特征 | 第21-22页 |
1.6.2 参与RNA干扰的四个重要因子 | 第22-23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水稻种子 | 第24页 |
2.1.2 菌株、质粒和相关生化试剂 | 第24页 |
2.1.3 培养基 | 第24-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2.1 RNAi引物设计 | 第26-27页 |
2.2.2 目的片段的获得 | 第27-28页 |
2.3 二元载体pTCK303 的构建 | 第28-37页 |
2.3.1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28-30页 |
2.3.2 水稻RNAi突变体植株的获取过程及方法 | 第30-32页 |
2.3.3 组织定位分析 | 第32页 |
2.3.3 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32-34页 |
2.3.4 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34-36页 |
2.3.5 进化树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54页 |
3.1 突变体苗期性状特征分析 | 第37-39页 |
3.1.1 苗期叶色表型 | 第37-38页 |
3.1.2 叶绿体亚显微结构 | 第38-39页 |
3.2 引物设计 | 第39-41页 |
3.3 载体构建 | 第41-42页 |
3.4 愈伤组织培养 | 第42-43页 |
3.5 RNAi苗检测结果 | 第43-44页 |
3.6 突变体组织定位分析 | 第44-46页 |
3.7 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46-48页 |
3.8 突变体荧光定量分析 | 第48-51页 |
3.8.1 突变体MR31 荧光定量分析 | 第48-50页 |
3.8.2 突变体MR71 荧光定量分析 | 第50-51页 |
3.9 突变体进化树分析 | 第51-54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 第62-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