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银行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2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3.1 民营银行的内涵 | 第9-10页 |
1.3.2 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研究 | 第10-11页 |
1.3.3 民营银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 第11-12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第2章 民营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及优劣势 | 第14-19页 |
2.1 民营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1.1 金融成长理论与民营银行 | 第14-15页 |
2.1.2 金融深化理论与民营银行 | 第15页 |
2.1.3 金融共生理论与民营银行 | 第15-16页 |
2.2 民营银行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 第16-18页 |
2.2.1 民营银行的比较优势 | 第16-17页 |
2.2.2 民营银行的比较劣势 | 第17-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发展民营银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 | 第19-28页 |
3.1 发展民营银行的现实基础 | 第19-21页 |
3.1.1 政策基础 | 第19页 |
3.1.2 市场环境 | 第19-20页 |
3.1.3 互联网金融推动 | 第20页 |
3.1.4 准民营银行的存在 | 第20-21页 |
3.2 发展民营银行的重要意义 | 第21-26页 |
3.2.1 促进经济与金融的均衡发展 | 第21-24页 |
3.2.2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 第24-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4章 台湾银行民营化的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 | 第28-36页 |
4.1 台湾设立民营银行的经济金融环境 | 第28页 |
4.2 台湾地区发展民营银行的模式 | 第28-31页 |
4.3 台湾地区民营银行发展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 第31-34页 |
4.3.1 台湾地区民营银行发展模式的经验 | 第31-32页 |
4.3.2 台湾地区民营银行发展模式的教训 | 第32-34页 |
4.4 台湾民营银行发展模式的启示 | 第34-3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模式分析 | 第36-52页 |
5.1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模式的选择原则 | 第36-37页 |
5.1.1 诱致性变迁为主的原则 | 第36页 |
5.1.2 渐进式原则 | 第36-37页 |
5.2 增量与存量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7-40页 |
5.2.1 增量模式分析 | 第37-38页 |
5.2.2 存量模式分析 | 第38-39页 |
5.2.3 两种模式优劣对比 | 第39-40页 |
5.3 两种模式的相机抉择 | 第40-44页 |
5.3.1 经济发达地区:以增量模式为主 | 第41-43页 |
5.3.2 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存量模式为主 | 第43-44页 |
5.4 两种模式的具体实施方式 | 第44-50页 |
5.4.1 增量模式的实施方式 | 第44-46页 |
5.4.2 存量模式的实施方式 | 第46-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2-5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