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3-18页 |
1.1 研究动机和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5.1 员工持股计划 | 第17页 |
1.5.2 政策冲击——“五选一”维稳要求 | 第17-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29页 |
2.1 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来源 | 第18-21页 |
2.1.1 双因素经济理论 | 第18-19页 |
2.1.2 分享经济理论 | 第19-20页 |
2.1.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页 |
2.1.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1页 |
2.1.5 企业职工主体理论和劳动者财产主体理论 | 第21页 |
2.2 员工持股计划的发起动机 | 第21-23页 |
2.2.1 职工福利机制 | 第21页 |
2.2.2 员工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本挖掘机制 | 第21-22页 |
2.2.3 节税 | 第22页 |
2.2.4 现金流节约和创新型融资手段 | 第22页 |
2.2.5 管理者防御措施 | 第22-23页 |
2.2.6 所有制形式新探讨 | 第23页 |
2.2.7 其他 | 第23页 |
2.3 员工持股计划对公司的影响 | 第23-28页 |
2.3.1 员工持股计划对公司具有正面作用 | 第23-26页 |
2.3.2 员工持股计划对公司具有负面影响 | 第26-27页 |
2.3.3 员工持股计划能否发挥作用需要其他公司治理机制的辅助 | 第27-28页 |
2.3.4 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对公司没有显著影响 | 第28页 |
2.4 研究评述 | 第28-29页 |
3 中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制度探析暨政策冲击的影响 | 第29-44页 |
3.1 中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3.2 中国员工持股计划的总体发展情况 | 第31-41页 |
3.2.1 基本发展情况 | 第31-35页 |
3.2.2 实施流程 | 第35页 |
3.2.3 主要制度设计 | 第35-39页 |
3.2.4 国外典型员工持股计划制度 | 第39-40页 |
3.2.5 中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特点 | 第40-41页 |
3.3 “五选一”维稳要求前后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制度差异 | 第41-44页 |
4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第44-59页 |
4.1 研究思路 | 第44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44-51页 |
4.2.1 政策冲击、制度设计与员工持股计划的信号作用 | 第44-49页 |
4.2.2 股价同步性与员工持股计划的维稳效果 | 第49-51页 |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51页 |
4.4 变量设计 | 第51-54页 |
4.4.1 因变量 | 第51-52页 |
4.4.2 自变量 | 第52-54页 |
4.4.3 控制变量 | 第54页 |
4.5 研究模型构建 | 第54-59页 |
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9-83页 |
5.1 变量描述统计 | 第59-61页 |
5.2 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61-65页 |
5.3 实证研究结果 | 第65-79页 |
5.3.1 政策冲击对员工持股计划市场反应的影响 | 第65-68页 |
5.3.2 政策冲击与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设计的信号作用 | 第68-70页 |
5.3.3 股价同步性与员工持股计划的维稳效果 | 第70-79页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79-81页 |
5.4.1 内生性问题 | 第79页 |
5.4.2 非公开发行股票的作用来源 | 第79-80页 |
5.4.3 半强制员工持股计划的判定 | 第80-81页 |
5.5 实证研究结果小结 | 第81-83页 |
6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83-8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3-84页 |
6.2 主要贡献 | 第84-85页 |
6.3 研究局限 | 第85-86页 |
6.3.1 事件研究法的局限性 | 第85页 |
6.3.2 市场极端行情的影响 | 第85页 |
6.3.3 股价同步性与公司的股价信息含量 | 第85-86页 |
6.4 未来研究方向 | 第86-89页 |
6.4.1 员工持股计划在高成长性企业中的适用性 | 第86页 |
6.4.2 员工持股计划对公司长期绩效的影响模式 | 第86页 |
6.4.3 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目的 | 第86页 |
6.4.4 大股东行为的判定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科研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