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光波通信、激光通信论文

基于量子点—双模腔耦合系统的发光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7页
    1.1 腔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及应用第11-14页
    1.2 半导体量子点第14-18页
    1.3 光学微腔第18-21页
    1.4 本论文结构安排第21-22页
    参考文献第22-27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第27-33页
    2.1 全量子框架下物质与光场的相互作用第27-29页
        2.1.1 原子与电磁场的量子化第27-28页
        2.1.2 Jaynes-Cummings模型第28-29页
    2.2 光子统计第29-31页
        2.2.1 光子数态和相干态第29-30页
        2.2.2 光子的分布类型及衡量函数第30-31页
    2.3 耗散系统下的量子力学主方程及其稳态解第31-32页
    2.4 小结第32页
    参考文献第32-33页
第三章 二能级量子点-双模腔耦合系统第33-47页
    3.1 序言第33-34页
    3.2 理论模型第34-37页
        3.2.1 系统的能级结构第34-36页
        3.2.2 系统的哈密顿量与主方程第36-37页
    3.3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37-41页
        3.3.1 模式a——基于量子干涉相消的光子反聚束效应第37-39页
        3.3.2 模式b——光子聚束效应及光子截断数对结果的影响第39-41页
    3.4 系统参数对光子发射特性的影响第41-44页
        3.4.1 点腔耦合强度和腔耗散速率对系统的影响第41-42页
        3.4.2 非对称耦合强度对系统的影响第42-43页
        3.4.3 全消相对系统的影响第43-44页
    3.5 小结第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第四章 四能级量子点-双模腔耦合系统第47-61页
    4.1 序言第47-48页
    4.2 系统结构与哈密顿量第48-51页
    4.3 单光子发射第51-54页
        4.3.1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51-53页
        4.3.2 非对称腔模式对单光子性能的影响第53-54页
    4.4 双光子发射第54-58页
        4.4.1 双光子发射的机制第54页
        4.4.2 双腔激励、双点激励和混合激励第54-56页
        4.4.3 基于不同光子特性的量子非门第56-58页
    4.5 小结第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1-63页
    5.1 论文总结第61-62页
    5.2 工作展望第62-63页
致谢第63-65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通信系统中光子灯笼器件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可见光通信的室内定位相关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