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个人信用担保公司的含义、特征及意义 | 第10-13页 |
一、个人信用担保公司 | 第10-11页 |
(一) 个人信用担保公司的含义 | 第10页 |
(二) 个人信用担保公司的组织机构 | 第10页 |
(三) 个人信用担保公司的管理 | 第10-11页 |
二、个人信用担保公司的特征 | 第11页 |
(一) 个人信用担保公司具有盈利性目标特征 | 第11页 |
(二) 个人信用担保公司具有中介性质 | 第11页 |
(三) 个人信用担保公司具有担保职责和收费权力 | 第11页 |
(四) 个人信用担保公司必须设立保证基金并建立补充制度 | 第11页 |
(五) 与银行所签担保合同是从属合同 | 第11页 |
三、个人信用担保公司规范发展的意义 | 第11-13页 |
(一) 个人信用担保公司规模发展有利于信用体系趋向完整 | 第11-12页 |
(二) 个人信用担保公司的规范化是消费信贷业务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12页 |
(三) 个人信用担保公司是银行信用体系的重要补充 | 第12页 |
(四) 个人信用担保制度化使国家不动产信用调控有所加强 | 第12-13页 |
第二章、我国的个人信用担保公司的产生、现状及问题 | 第13-16页 |
一、我国的个人信用担保公司的产生 | 第13页 |
(一) 个人信用担保业务萌生阶段 | 第13页 |
(二) 个人信用担保初步形成——保证保险 | 第13页 |
(三) 我国个人信用担保公司产生和扩展阶段 | 第13页 |
(四) 完成一个循环周期 | 第13页 |
二、我国的个人信用担保公司的现状 | 第13-14页 |
(一) 总量增多,但个体资本实力参差不齐 | 第13页 |
(二) 分布不均,地域发展差异大 | 第13-14页 |
(三) 发展不一,担保能力和运作水平分化严重 | 第14页 |
(四) 良莠参杂,兼营专营共存 | 第14页 |
(五) 难于约束,系统性风险显现 | 第14页 |
三、我国的个人信用担保公司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一) 总量虽激增,平均担保水平却逐渐下降 | 第14页 |
(二) 资源制约与发展矛盾突出,风险积累严重 | 第14页 |
(三) 商业银行风险转嫁思想加剧了担保公司的潜在风险 | 第14页 |
(四) 缺乏市场约束,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经济 | 第14-15页 |
(五) 缺少政策支撑,低风险担保业务开展困难 | 第15-16页 |
第三章、我国个人信用担保公司运行的风险分析及成因 | 第16-25页 |
一、担保公司产生风险市场效应的博弈分析 | 第16-22页 |
(一) 引进担保公司后个人消费信贷主体间四方博弈关系的描述 | 第16页 |
(二) 个人信用担保条件下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均衡关系的博弈描述 | 第16-19页 |
(三) 个人信用担保产生风险环节的博弈寻找 | 第19页 |
(四) 四方博弈中风险累积最具威胁的影响:静态均衡崩溃的威胁 | 第19-22页 |
二、个人担保公司累积性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 第22-25页 |
(一) 个人信用担保公司组织成本高盈利层次低致使交易底线成本高 | 第22-23页 |
(二) 担保部门缺乏抵押品处置平台是成本补偿难的直接原因 | 第23页 |
(三) 消费者逆向选择和信息不对称导致担保风险刚性下降 | 第23页 |
(四) 中介功能缺省是风险累积加剧的内因 | 第23页 |
(五) 公司化水平低,运作不规范是风险产生的内因 | 第23-25页 |
第四章、解决个人信用担保公司问题的对策 | 第25-30页 |
一、建立完善市场规则,改善市场环境 | 第25-26页 |
(一) 完善担保立法,改善个人担保合作的市场环境 | 第25页 |
(二) 加强市场准入规范,保障个人信用担保公司底线水平 | 第25-26页 |
(三) 成立行业协会,消除恶性竞争造成的系统性风险 | 第26页 |
(四) 加强与银行间合作管理,严防累积性风险爆发 | 第26页 |
二、创建政府主导型个人信用担保新体系,提高市场组织层次 | 第26-27页 |
(一) 政府直接介入市场,创建政府主导型个人信用担保主体 | 第26-27页 |
(二) 引导个人信用担保公司间开展垄断竞争,推动商业化联合步伐 | 第27页 |
(三) 整改不规范的个人信用担保公司,明确公司化发展方向 | 第27页 |
三、开展金融创新,活化个人信用担保公司资产运转 | 第27-28页 |
(一) 开展担保关系合理的个人消费信贷产品细分设计 | 第27-28页 |
(二) 成立个人信用担保行业资产回购管理中心,集中处置违约资产 | 第28页 |
(三) 开辟资产证券化渠道,增强个人信用担保公司资本实力 | 第28页 |
四、推动个人征信体系建立,逐渐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28-30页 |
(一) 发展个人信用担保公司中介功能,降低信息成本 | 第28页 |
(二) 发展全国性征信中介体系,改善消费信用环境 | 第28-29页 |
(三) 实行黑名单制度,消减消费者逆向选择 | 第29页 |
(四) 改革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与消费体制提高个人信贷需求 | 第29-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后记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