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县凹陷文安地区馆陶、东营组储层预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4页 |
1.1 研究区概况 | 第8-10页 |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5 主要成果认识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区域石油地质特征 | 第14-28页 |
2.1 地层特征 | 第14-15页 |
2.2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 第15-18页 |
2.2.1 演化特征 | 第15-16页 |
2.2.2 构造背景 | 第16-18页 |
2.3 区域成藏背景 | 第18-23页 |
2.3.1 剩余资源量丰富 | 第18-19页 |
2.3.2 良好的鼻状构造背景 | 第19页 |
2.3.3 多套储盖组合—多层系含油 | 第19-22页 |
2.3.4 勘探程度及勘探层系低 | 第22页 |
2.3.5 具备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 | 第22-23页 |
2.4 研究区生、储、盖条件 | 第23-28页 |
2.4.1 油源条件 | 第23-24页 |
2.4.2 储层条件 | 第24-25页 |
2.4.3 保存条件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文安地区储层预测 | 第28-43页 |
3.1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 第29-34页 |
3.1.1 振幅属性 | 第30-31页 |
3.1.2 瞬时相位 | 第31页 |
3.1.3 相干属性 | 第31-32页 |
3.1.4 分频技术基本方法原理 | 第32-33页 |
3.1.5 地震相分析基本方法原理 | 第33-34页 |
3.2 地震反演技术 | 第34-43页 |
3.2.1 地震反演方法原理 | 第35-38页 |
3.2.2 反演的主要步骤 | 第38-43页 |
第四章 预测效果应用分析 | 第43-51页 |
4.1 属性技术的应用 | 第43页 |
4.2 反演技术的应用 | 第43-44页 |
4.3 实际效果分析 | 第44-5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