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乳山金青顶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区地理概况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5页 |
1.3.1 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胶东地区金矿床科研工作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1 金矿矿质来源方面 | 第12-13页 |
1.3.2.2 成矿时代方面 | 第13页 |
1.3.2.3 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的关系方面 | 第13页 |
1.3.2.4 深部找矿潜力方面 | 第13-14页 |
1.3.3 矿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4 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7-23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8-20页 |
2.1.1 上太古界胶东群 | 第18-19页 |
2.1.2 下元古界荆山群 | 第19-20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0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0-23页 |
2.3.1 昆嵛山花岗岩 | 第20-21页 |
2.3.2 三佛山花岗岩 | 第21-22页 |
2.3.3 脉岩 | 第22-23页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3-28页 |
3.1 矿区地层 | 第23页 |
3.2 矿区构造 | 第23-27页 |
3.3 矿区岩浆岩 | 第27-28页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8-36页 |
4.1 矿体特征 | 第28-31页 |
4.1.1 矿床规模及空间分布 | 第28页 |
4.1.2 Ⅱ号矿体形态特征及空间展布形式 | 第28-31页 |
4.2 矿石矿物学特征 | 第31-33页 |
4.2.1 矿石类型 | 第31页 |
4.2.2 矿石矿物成分及生成顺序 | 第31-32页 |
4.2.3 矿石结构、构造 | 第32-33页 |
4.3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33-34页 |
4.4 围岩蚀变 | 第34-36页 |
4.4.1 围岩蚀变类型 | 第34-35页 |
4.4.2 围岩蚀变的分带特征 | 第35-36页 |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 第36-49页 |
5.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36-38页 |
5.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38-42页 |
5.2.1 蚀变围岩稀土元素特征 | 第38-39页 |
5.2.2 流体包裹体稀土元素特征 | 第39-41页 |
5.2.3 昆嵛山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 | 第41-42页 |
5.3 成矿物质来源 | 第42-44页 |
5.3.1 铅同位素特征 | 第42-43页 |
5.3.2 硫同位素特征 | 第43-44页 |
5.4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第44-47页 |
5.4.1 氢氧同位素特征 | 第44-45页 |
5.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45-46页 |
5.4.3 成矿流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5.5 成岩成矿时代 | 第47-48页 |
5.6 成矿演化过程 | 第48-49页 |
第6章 成矿规律研究 | 第49-55页 |
6.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 第49页 |
6.2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 第49-50页 |
6.3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 第50-51页 |
6.3.1 控矿断裂构造对矿体形态的控制 | 第50页 |
6.3.2 控矿构造对金矿化的多级控制 | 第50-51页 |
6.3.3 控矿构造活动序列 | 第51页 |
6.4 脉岩与成矿的关系 | 第51-52页 |
6.5 矿化富集规律 | 第52-55页 |
第7章 成矿远景预测 | 第55-57页 |
第8章 结论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图版 | 第64-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