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水稻害虫概述 | 第11-12页 |
1.2 苏云金芽胞杆菌微生物杀虫剂 | 第12-15页 |
1.2.1 Bt杀虫晶体蛋白 | 第12-13页 |
1.2.2 Bt营养期杀虫蛋白 | 第13-15页 |
1.3 Red/ET同源重组技术 | 第15-17页 |
1.4 水稻转基因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4.1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7-19页 |
1.4.2 基因枪法 | 第19-20页 |
1.5 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5.1 转Bt基因水稻 | 第20-21页 |
1.5.2 转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水稻 | 第21页 |
1.5.3 转植物凝集素基因水稻 | 第21-22页 |
1.5.4 转基因抗病水稻 | 第22-23页 |
1.5.5 转基因抗逆水稻 | 第23页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7-40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27-30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27-28页 |
2.1.2 引物和试剂 | 第28-29页 |
2.1.3 培养基和抗生素 | 第29-30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5页 |
2.2.1 E.coli中质粒的提取和鉴定 | 第30-31页 |
2.2.2 PCR扩增 | 第31-32页 |
2.2.3 冻融法回收DNA片段 | 第32页 |
2.2.4 DNA连接 | 第32页 |
2.2.5 大肠杆菌GB200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6 DNA热转化大肠杆菌 | 第33页 |
2.2.7 E.coli GBRed菌株中利用Red/ET构建质粒 | 第33页 |
2.2.8 重组质粒电转化入A.tumefaciens | 第33-34页 |
2.2.9 A.tumefaciens重组子的鉴定 | 第34-3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2.3.1 pETUG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5页 |
2.3.2 pETUA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5-36页 |
2.3.3 pCMUA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6-37页 |
2.3.4 pCMUA重组质粒热转化GBRed | 第37页 |
2.3.5 Red/ET重组构建最终植物表达载体pCMUASV | 第37-39页 |
2.3.6 pCMUASV重组质粒电转化农杆菌EHA105 | 第39-40页 |
3.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 | 第40-47页 |
3.1 材料与试剂设备 | 第40-41页 |
3.1.1 供试材料、试剂 | 第40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页 |
3.1.3 培养基及抗生素 | 第40-41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3.4.1 水稻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1-42页 |
3.4.2 预培养 | 第42页 |
3.4.3 农杆菌的培养 | 第42页 |
3.4.4 农杆菌侵染和共培养 | 第42页 |
3.4.5 选择培养 | 第42-43页 |
3.4.6 分化与生根培养 | 第43页 |
3.4.7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43-45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3.5.1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 | 第45-46页 |
3.5.2 T_0代中vip3A和crylAc的PCR检测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1页 |
4.1 抗虫基因的选择 | 第47-48页 |
4.2 Red/ET同源重组构建含双价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 第48-49页 |
4.3 转化受体 | 第49-50页 |
4.4 共培养时间对于转化的影响 | 第50页 |
4.5 选择标记 | 第50-5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1页 |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