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野栽杂交来源反向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b7S不育基因的遗传定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前言第9-26页
    1.1 水稻的优势杂交育种第9-11页
        1.1.1 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概况第9-10页
            1.1.1.1 三系法的有关概念第9-10页
            1.1.1.2 三系法的现状及发展第10页
        1.1.2 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概况第10-11页
            1.1.2.1 两系法概念第10页
            1.1.2.2 两系法的发展第10-11页
            1.1.2.3 两系法杂交育种的优、缺点第11页
    1.2 雄性不育理论研究进展第11-16页
        1.2.1 雄性不育的分类第12页
        1.2.2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学机制第12页
        1.2.3 水稻光温敏不育性的研究概况第12-13页
        1.2.4 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分子学机制第13-16页
            1.2.4.1 绒毡层与植物雄性不育第13-14页
            1.2.4.2 花粉囊蜡发育与植物雄性不育第14-15页
            1.2.4.3 细胞骨架与植物雄性不育第15页
            1.2.4.4 减数分裂与植物雄性不育第15页
            1.2.4.5 花药代谢与植物雄性不育第15-16页
    1.3 植物花粉发育及雄性不育的生物学第16-21页
        1.3.1 花粉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化第16-18页
            1.3.1.1 孢子体和配子体第16-17页
            1.3.1.2 孢子外壁花纹的突变体和花药外壁第17页
            1.3.1.3 小孢子的发育第17-18页
            1.3.1.4 生殖细胞和精细胞的发育第18页
        1.3.2 花粉发育的分子机制第18-21页
            1.3.2.1 雄性配子体的基因表达第18-19页
            1.3.2.2 花粉特性的调控元件第19页
            1.3.2.3 雄性配子体的基因功能第19-20页
            1.3.2.4 编码蛋白激酶的基因第20-21页
    1.4 基因定位与图位克隆技术第21-26页
        1.4.1 分子标记在光温敏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利用第21-22页
            1.4.1.1 SSR标记技术在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第21页
            1.4.1.2 Indel标记在雄性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第21-22页
        1.4.2 图位克隆技术第22-24页
            1.4.2.1 构建遗传作图群体第22页
            1.4.2.2 筛选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第22-23页
            1.4.2.3 目的基因区域的精细定位和作图第23页
            1.4.2.4 目的基因的克隆和鉴定第23-24页
        1.4.3 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第24-26页
            1.4.3.1 正向温敏不育基因的定位情况第24-25页
            1.4.3.2 反向温敏不育基因的定位情况第25-26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页
2 材料与试剂第26-31页
    2.1 植物材料第26页
    2.2 试剂和材料第26-27页
        2.2.1 试剂第26-27页
        2.2.2 仪器设备第27页
    2.3 方法与步骤第27-31页
        2.3.1 两个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第27-31页
            2.3.1.1 杂交组合的配制第27页
            2.3.1.2 亲本和杂交代的叶片DNA提取第27-28页
            2.3.1.3 引物选择第28-29页
            2.3.1.4 亲本多态性分析第29-30页
            2.3.1.5 利用F_2群体进行基因初步定位第30-31页
        2.3.2 构建遗传图谱第31页
        2.3.3 Indel标记发展及进一步定位第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40页
    3.1 亲本和F_2代DNA提取结果第32页
    3.2 亲本多态性分析第32-33页
    3.3 rtms1和rtms2的初步定位第33-38页
        3.3.1 第9号染色体的多态性SSR标记分析第33-36页
        3.3.2 第10号染色体的多态性SSR标记分析第36-38页
    3.4 遗传图谱构建第38-40页
        3.4.1 不育基因rtms2的遗传图谱第38-39页
        3.4.2 不育基因rtms1的遗传图谱第39-40页
4 讨论第40-42页
    4.1 分子标记的选择第40-41页
    4.2 rtms1和rtms2的等位性测定第41-42页
    4.3 后续工作第42页
5 结论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HCMV-gB抗原的疫苗分子设计及其免疫效果评价
下一篇:2,6-双-[(1,3-噻唑烷-4-酮)-2-基]-吡啶类衍生物合成及荧光性质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