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的创新点 | 第5-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对象 | 第20-2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20-25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5-28页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0-34页 |
一、经济区的相关研究 | 第30-31页 |
二、产业体系的相关研究 | 第31-34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6页 |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36-38页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第36-37页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制度创新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原理 | 第38-59页 |
第一节 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结构 | 第38-45页 |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 | 第38-39页 |
二、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 | 第39-40页 |
三、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 | 第40-43页 |
四、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 | 第43-44页 |
五、现代产业体系内在结构的逻辑关系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第45-56页 |
一、产权理论 | 第45-47页 |
二、交易费用理论 | 第47-48页 |
三、制度变迁理论 | 第48-50页 |
四、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 第50-51页 |
五、制度创新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51-56页 |
第三节 制度创新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 第56-59页 |
一、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的内在规律 | 第56-57页 |
二、技术创新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机制 | 第57页 |
三、制度创新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机制 | 第57-59页 |
第三章 经济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59-77页 |
第一节 经济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过程 | 第59-71页 |
一、工业化的相关概念及阶段划分 | 第59-61页 |
二、美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第61-65页 |
三、日本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第65-69页 |
四、德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第69-70页 |
五、新加坡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 第70-71页 |
六、韩国、瑞典、丹麦等发达国家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 | 第71页 |
第二节 经济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经验 | 第71-75页 |
一、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特点 | 第71-73页 |
二、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主要经验 | 第73-75页 |
第三节 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启示 | 第75-77页 |
一、技术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 | 第75页 |
二、制度创新是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支撑 | 第75-76页 |
三、产业政策引导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 第76页 |
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建设相结合 | 第76-77页 |
第四章 中原经济区产业体系的演变、现状及问题 | 第77-100页 |
第一节 中原经济区产业体系演变 | 第77-84页 |
一、中原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 第77-79页 |
二、中原经济区农业内部结构演变 | 第79页 |
三、中原经济区工业内部结构演变 | 第79-81页 |
四、中原经济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 | 第81-84页 |
第二节 中原经济区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 第84-92页 |
一、现代农业体系正在形成 | 第85页 |
二、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 第85-87页 |
三、传统优势产业逐步得到改造提升 | 第87-88页 |
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 第88-89页 |
五、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 | 第89-90页 |
六、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 第90-91页 |
七、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 第91-92页 |
第三节 中原经济区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92-100页 |
一、中原经济区整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 第92页 |
二、“三化”矛盾突出阻碍着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 第92-95页 |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效益低竞争力不强 | 第95-98页 |
四、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第98页 |
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路不清晰 | 第98-99页 |
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能力不足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取向和发展布局 | 第100-121页 |
第一节 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战略取向 | 第100-105页 |
一、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宏观背景 | 第100-101页 |
二、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历史定位 | 第101-102页 |
三、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总体思路 | 第102页 |
四、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战略取向 | 第102-105页 |
第二节 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总体布局 | 第105-121页 |
一、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发展布局的约束条件 | 第105-109页 |
二、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布局的总体思路 | 第109-112页 |
三、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布局 | 第112-114页 |
四、中原经济区现代工业体系发展布局 | 第114-119页 |
五、中原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体系发展布局 | 第119-121页 |
第六章 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构成与发展重点 | 第121-146页 |
第一节 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选择 | 第121-124页 |
一、现代农业体系的主导产业选择 | 第121-122页 |
二、现代工业体系的主导产业选择 | 第122-123页 |
三、现代服务业体系的主导产业选择 | 第123-124页 |
四、现代基础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选择 | 第124页 |
第二节 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重点 | 第124-130页 |
一、加快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 第125页 |
二、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 第125-126页 |
三、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 第126-127页 |
四、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生物农业 | 第127-128页 |
五、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128页 |
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 第128-129页 |
七、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第129-130页 |
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 第130页 |
第三节 中原经济区现代工业体系发展重点 | 第130-136页 |
一、加快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发展 | 第130-132页 |
二、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优势产业 | 第132-133页 |
三、培育壮大四大先导产业 | 第133-134页 |
四、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 第134-135页 |
五、强化产业链式发展 | 第135页 |
六、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 第135-136页 |
七、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 第136页 |
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第136页 |
第四节 中原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体系发展重点 | 第136-141页 |
一、加快主导产业发展 | 第137-138页 |
二、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 第138-139页 |
三、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 第139-140页 |
四、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载体 | 第140页 |
五、促进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互动融合 | 第140-141页 |
六、加大投资力度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 第141页 |
第五节 中原经济区现代基础产业体系发展重点 | 第141-146页 |
一、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 第141-143页 |
二、加快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 | 第143-144页 |
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第144-145页 |
四、加强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 | 第145-146页 |
第七章 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制度创新 | 第146-175页 |
第一节 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6-152页 |
一、文化观念落后 | 第146-147页 |
二、法律环境和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147-148页 |
三、具体制度安排不到位 | 第148-152页 |
第二节 现代产业体系制度创新的原则 | 第152-153页 |
一、突出非正式制度创新和以人为本 | 第152页 |
二、政府主导和微观主体有效参与相结合 | 第152-153页 |
三、自创式与借鉴式相结合 | 第153页 |
第三节 现代产业体系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 第153-156页 |
一、创新文化观念 | 第153-154页 |
二、充分认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 第154-155页 |
三、正确定位政府的作用 | 第155-156页 |
第四节 现代产业体系的法律环境和管理制度创新 | 第156-158页 |
一、创新法律环境 | 第156-157页 |
二、创新管理制度 | 第157-158页 |
第五节 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具体制度安排创新 | 第158-175页 |
一、城乡管理制度创新 | 第158-160页 |
二、财政制度创新 | 第160-161页 |
三、税收制度创新 | 第161-162页 |
四、投资制度创新 | 第162-164页 |
五、资本市场制度创新 | 第164-165页 |
六、产权制度创新 | 第165-167页 |
七、人才制度创新 | 第167-169页 |
八、科技制度创新 | 第169-170页 |
九、企业制度创新 | 第170-171页 |
十、区域联动制度创新 | 第171-175页 |
研究总结及研究展望 | 第175-177页 |
一、研究总结 | 第175-176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76-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5页 |
中文部分 | 第177-181页 |
外文部分 | 第181-185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85-186页 |
致谢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