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1.2.1 卸荷岩体力学概念的提出 | 第17页 |
1.2.2 自然卸荷与开挖卸荷的联系与区别 | 第17-19页 |
1.2.3 室内岩石加卸荷试验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1.3.1 当前研究中的不足 | 第22-23页 |
1.3.2 文本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砂岩三轴加卸荷试验研究 | 第26-57页 |
2.1 试验仪器 | 第26-30页 |
2.1.1 岩石取芯机 | 第26页 |
2.1.2 岩石切割机 | 第26-27页 |
2.1.3 RMT-150C岩石力学试验系统 | 第27-28页 |
2.1.4 ZC4型测砖回弹仪 | 第28页 |
2.1.5 NM-4A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 | 第28-30页 |
2.2 岩样切片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2.2.1 中砂岩切片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2.2.2 细-中砂岩切片鉴定结果 | 第31页 |
2.3 试样的制作 | 第31-33页 |
2.4 试验方案 | 第33-37页 |
2.4.1 三轴压缩试验 | 第33页 |
2.4.2 卸荷试验 | 第33-37页 |
2.5 中砂岩加卸荷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44页 |
2.5.1 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及力学参数统计 | 第38-43页 |
2.5.2 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第43-44页 |
2.6 细-中砂岩加卸荷试验结果分析 | 第44-52页 |
2.6.1 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及力学参数统计 | 第45-49页 |
2.6.2 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2.6.3 卸荷后再加载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2.7 卸荷破坏对砂岩岩样强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三章 砂岩加卸荷正交各向异性研究 | 第57-84页 |
3.1 试件设计 | 第57页 |
3.2 声波和回弹测试 | 第57-58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8-82页 |
3.3.1 岩石应力-应变曲线及力学参数统计 | 第58-61页 |
3.3.2 岩样破坏形式分析 | 第61-63页 |
3.3.3 岩样强度特征的正交各向异性分析 | 第63-64页 |
3.3.4 卸围压对岩样强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5 岩样变形参数的正交各向异性分析 | 第65-71页 |
3.3.6 岩样抗剪强度参数的正交各向异性分析 | 第71-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基于试验的岩石力学参数研究 | 第84-116页 |
4.1 中砂岩变形模量变化规律分析 | 第84-92页 |
4.1.1 加载破坏岩样变形模量变化规律分析 | 第84-85页 |
4.1.2 卸荷破坏岩样变形模量变化规律分析 | 第85-92页 |
4.2 细-中砂岩岩样变形模量变化规律分析 | 第92-101页 |
4.2.1 加载破坏岩样变形模量变化规律分析 | 第92-93页 |
4.2.2 卸荷破坏岩样变形模量变化规律分析 | 第93-95页 |
4.2.3 卸荷速率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 第95-99页 |
4.2.4 卸荷后再加载一次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 第99-101页 |
4.3 砂岩抗剪强度参数分析 | 第101-113页 |
4.3.1 中砂岩卸荷试验抗剪强度参数变化规律分析 | 第102-107页 |
4.3.2 细-中砂岩卸荷试验抗剪强度参数变化规律分析 | 第107-110页 |
4.3.3 卸荷速率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 第110-11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3-116页 |
第五章 基于试验的岩石本构关系研究 | 第116-140页 |
5.1 Mohr-Coulumb准则和Hoek-Brown准则表达形式 | 第116-117页 |
5.1.1 Mohr-Coulumb准则 | 第116-117页 |
5.1.2 Hoek-Brown准则 | 第117页 |
5.2 基于试验结果的加卸荷强度准则 | 第117-127页 |
5.2.1 砂岩岩样加卸荷破坏形式分析 | 第117-121页 |
5.2.2 中砂岩加卸荷破坏强度准则分析 | 第121-125页 |
5.2.3 细-中砂岩加卸荷破坏强度准则分析 | 第125-127页 |
5.3 卸荷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127-138页 |
5.3.1 应力-应变曲线的多项式拟合 | 第127-134页 |
5.3.2 增量型本构模型 | 第134-13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六章 开挖边坡岩体卸荷分区研究 | 第140-156页 |
6.1 卸荷及开挖卸荷区的概念 | 第140-142页 |
6.2 卸荷区划分方法概述 | 第142-145页 |
6.2.1 定性、定量分析法 | 第142-143页 |
6.2.2 数值分析法 | 第143-145页 |
6.3 划分开挖卸荷区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145-151页 |
6.3.1 FLAC-3D软件介绍 | 第145-146页 |
6.3.2 应力分析法划分卸荷区的原理 | 第146-148页 |
6.3.3 点安全系数法划分卸荷区的原理 | 第148-150页 |
6.3.4 Mohr-Coulumb准则和Hoek-Brown准则的参数转换 | 第150-151页 |
6.4 工程算例分析 | 第151-154页 |
6.4.1 工程算例计算模型 | 第151-152页 |
6.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52-154页 |
6.4.3 边坡开挖卸荷区的确定 | 第15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4-156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56-161页 |
7.1 结论 | 第156-159页 |
7.2 展望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3页 |
附录 | 第173-174页 |
作者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论文 | 第173页 |
作者攻博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73-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