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中药活性成分的LC/CE-IT-MS分析新方法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5-6页
目录第6-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1页
    1.1 中药的发展现状第15-17页
    1.2 中药活性成分质量控制研究进展第17-21页
    1.3 中药药动学研究意义及方法第21-25页
    1.4 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第25-32页
        1.4.1 常用质谱离子源和质量分析器第26-28页
        1.4.2 LC-MS对中药成分的鉴定分析第28-29页
        1.4.3 LC-MS对中药材及其制剂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第29-30页
        1.4.4 LC-MS在中药指纹图谱中的应用第30-31页
        1.4.5 LC-MS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第31-32页
    1.5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第32-35页
        1.5.1 CE-MS分离模式和工作原理第32-34页
        1.5.2 CE-MS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第34-35页
    1.6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35-36页
    1.7 参考文献第36-41页
第二章 LC-MS中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学研究第41-76页
    第一节 LC-MS对同分异构体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分析第41-52页
        2.1.1 实验部分第43-44页
            2.1.1.1 仪器与试剂第43页
            2.1.1.2 溶液的配制第43页
            2.1.1.3 对照品溶液的MS~n分析第43-44页
            2.1.1.4 HPLC-MS分析条件第44页
        2.1.2 结果与讨论第44-52页
            2.1.2.1 定性分析对照品MS~n质谱行为第44-47页
            2.1.2.2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HPLC-MS定量测定第47-52页
        2.1.3 结论第52页
    第二节 LC-MS对长春花活性生物碱的分析第52-62页
        2.2.1 实验部分第54-55页
            2.2.1.1 仪器与试剂第54页
            2.2.1.2 溶液的配制第54页
            2.2.1.3 对照品的MS~n分析第54页
            2.2.1.4 HPLC-MS分析条件第54-55页
        2.2.2 结果与讨论第55-61页
            2.2.2.1 定性分析对照品MS~n质谱行为第55-57页
            2.2.2.2 长春花总生物碱的LC-MS分析第57-59页
            2.2.2.3 定量测定五种生物碱第59-61页
        2.2.3 结论第61-62页
    第三节 LC-MS对补骨脂中活性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第62-70页
        2.3.1 实验部分第63-64页
            2.3.1.1 试剂和试药第63页
            2.3.1.2 溶液的配制第63页
            2.3.1.3 分析条件第63-64页
        2.3.2 结果与讨论第64-70页
            2.3.2.1 LC-IT-MS鉴定补骨脂活性成分第64-67页
            2.3.2.2 三种不同检测方法定量测定补骨脂活性成分第67-70页
        2.3.3 结论第70页
    第四节 参考文献第70-76页
第三章 熊果酸药动学及分析方法研究第76-89页
    3.1 实验部分第77-80页
        3.1.1 试剂与试药第77页
        3.1.2 LC-MS色谱条件第77页
        3.1.3 熊果酸的制备第77-78页
        3.1.4 试验动物第78页
        3.1.5 溶液的制备第78-79页
        3.1.6 生物样品的制备第79页
        3.1.7 方法学确证第79-80页
        3.1.8 药浓度数据处理第80页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0-86页
        3.2.1 HPLC-MS条件优化第80-83页
        3.2.2 标准曲线和检测限第83页
        3.2.3 精密度,准确度和回收率试验第83-84页
        3.2.4 稳定性试验第84页
        3.2.5 药动学分析第84-86页
        3.2.6 组织分布研究第86页
    3.3 结论第86-87页
    3.4 参考文献第87-89页
第四章 中药活性生物碱的CE-MS新方法研究第89-111页
    第一节 CE-MS测定长春花中活性生物碱长春碱、长春质碱和文多灵第89-98页
        4.1.1 实验部分第90-92页
            4.1.1.1 仪器与试剂第90-91页
            4.1.1.2 对照品贮备液的制备第91页
            4.1.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91页
            4.1.1.4 分析条件第91-92页
        4.1.2 结果与讨论第92-97页
            4.1.2.1 IT-MS条件优化第92-93页
            4.1.2.2 CE-MS条件优化第93-96页
                4.1.2.2.1 毛细管电泳分离条件优化第93-95页
                4.1.2.2.2 质谱条件优化第95页
                4.1.2.2.3 CE-MS优化条件第95-96页
            4.1.2.3 方法学验证第96-97页
                4.1.2.3.1 线性范围及检测限第96页
                4.1.2.3.2 精密度第96-97页
                4.1.2.3.3 回收率第97页
            4.1.2.4 实际样品分析第97页
        4.1.3 结论第97-98页
    第二节 CE-MS分析防己属中药的活性生物碱成分第98-108页
        4.2.1 实验部分第99-100页
            4.2.1.1 试药与试剂第99页
            4.2.1.2 溶液的配制第99页
            4.2.1.3 对照品溶液的MSn分析第99-100页
            4.2.1.4 分析条件第100页
        4.2.2 结果和讨论第100-107页
            4.2.2.1 定性分析对照品MS~n质谱行为第100-104页
            4.2.2.2 CE-MS条件优化第104-106页
            4.2.2.3 方法学确证第106-107页
            4.2.2.4 回收率和应用第107页
        4.2.3 结论第107-108页
    第三节 参考文献第108-111页
第五章 结论第111-112页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峡移民的习俗文化变迁研究--基于湖北省S村的田野调查
下一篇:基于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