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控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发展概况 | 第9-11页 |
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特点 | 第11页 |
1.3 施工控制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4 预应力连续桥梁的施工控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施工控制 | 第14-24页 |
2.1 施工控制主要的内容 | 第14-15页 |
2.1.1 几何(变形)控制 | 第14页 |
2.1.2 应力控制 | 第14-15页 |
2.1.3 稳定控制 | 第15页 |
2.1.4 安全控制 | 第15页 |
2.2 施工控制的方法 | 第15-16页 |
2.2.1 事后调整控制法 | 第15页 |
2.2.2 预测控制方法 | 第15-16页 |
2.2.3 自适应控制法 | 第16页 |
2.2.4 最大宽容度法 | 第16页 |
2.3 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2.3.1 结构参数 | 第16页 |
2.3.2 施工工艺 | 第16页 |
2.3.3 施工监测误差 | 第16-17页 |
2.3.4 结构计算分析模型 | 第17页 |
2.3.5 温度变化 | 第17页 |
2.3.6 材料收缩、徐变 | 第17页 |
2.3.7 梁段重量误差 | 第17-18页 |
2.4 施工控制的结构计算方法 | 第18页 |
2.4.1 正装计算法 | 第18页 |
2.4.2 倒装计算法 | 第18页 |
2.4.3 无应力状态法 | 第18页 |
2.5 主要设计参数的识别与修正 | 第18-20页 |
2.5.1 引起结构状态偏差的设计参数 | 第18-19页 |
2.5.2 设计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19页 |
2.5.3 主要设计参数的估计和修正 | 第19-20页 |
2.6 预应力连续箱梁桥施工线形控制 | 第20-21页 |
2.6.1 悬臂施工的挠度计算 | 第20页 |
2.6.2 悬臂施工的预拱度计算 | 第20-21页 |
2.6.3 施工控制立模标高的确定 | 第21页 |
2.7 施工控制的误差调整理论和方法 | 第21-23页 |
2.7.1 神经网络的发展 | 第21页 |
2.7.2 人工神经网络工作方式 | 第21-22页 |
2.7.3 BP神经网络结构 | 第22-23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紫港大桥施工控制计算分析 | 第24-38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4-26页 |
3.1.1 设计规范 | 第24页 |
3.1.2 技术标准 | 第24-25页 |
3.1.3 主要材料 | 第25页 |
3.1.4 主桥上部设计构造要点 | 第25-26页 |
3.2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26-29页 |
3.2.1 模型单元划分 | 第26-27页 |
3.2.2 施工程序模拟 | 第27-28页 |
3.2.3 模型挂篮模拟计算 | 第28-29页 |
3.3 悬臂施工阶段累积挠度计算结果 | 第29-34页 |
3.4 预拱度设置 | 第34页 |
3.5 立模标高的确定 | 第34-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现场施工监测内容及结果分析 | 第38-52页 |
4.1 施工过程变形监测 | 第38-39页 |
4.2 施工过程应力监测 | 第39-41页 |
4.3 监测结果分析 | 第41-51页 |
4.3.1 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第41-45页 |
4.3.2 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 第45-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