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秦岭北麓周至—蓝田段山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第9-10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0-11页
    1.4 技术路线第11-12页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第12-27页
    2.1 自然地理第12-13页
    2.2 气象水文第13-15页
        2.2.1 气象第13-14页
        2.2.2 水文第14-15页
    2.3 地形地貌第15-16页
    2.4 地层岩性第16-18页
    2.5 地质构造与地震第18-25页
        2.5.1 断裂构造第18-24页
        2.5.2 地震第24-25页
    2.6 地下水特征第25-27页
        2.6.1 基岩裂隙水第25-26页
        2.6.2 第四系松孔隙水第26-27页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与特征第27-36页
    3.1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及特征第27-31页
        3.1.1 滑坡第27-29页
        3.1.2 崩塌第29-30页
        3.1.3 泥石流第30页
        3.1.4 地裂缝第30-31页
    3.2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第31-34页
        3.2.1 地形地貌特征第31-32页
        3.2.2 地质构造特征第32页
        3.2.3 水文气象及地下水第32-33页
        3.2.4 人类活动第33-34页
    3.3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第34-36页
        3.3.1 空间分布第34-35页
        3.3.2 时间分布第35-36页
第四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综合评价第36-63页
    4.1 评价方法及单元划分第36-38页
        4.1.1 建立评价模型的原则第36页
        4.1.2 评价方法选择第36-37页
        4.1.3 单元划分第37-38页
    4.2 模糊综合评判法第38-50页
        4.2.1 数学原理第38页
        4.2.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第38-40页
        4.2.3 建立模型第40-50页
    4.3 BP 人工神经网络法第50-62页
        4.3.1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第50-52页
        4.3.2 BP 神经网络第52-54页
        4.3.3 BP 神经网络的 MATLAB 实现第54-55页
        4.3.4 研究区地质灾害预测 BP 模型第55-62页
    4.4 成果对比分析第62-63页
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第63-66页
    5.1 搬迁避让第63页
    5.2 工程措施第63-64页
    5.3 生态措施第64-65页
    5.4 监测措施第65-6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6.1 结论第66-67页
    6.2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静电纺丝法制备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的研究
下一篇:西安地铁二号线南段地面沉降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