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电设备、电信设备论文--终端设备论文--显示设备、显示器论文

纳秒脉冲驱动等离子体显示平板提高光效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8-16页
    1.1 引言第8-9页
    1.2 快脉冲技术概述第9-11页
        1.2.1 快脉冲技术的概念第9-10页
        1.2.2 快脉冲电源的优点及应用第10-11页
    1.3 课题应用背景第11-15页
        1.3.1 等离子体显示平板历史沿革第11-13页
        1.3.2 PDP显示产业发展现状第13-15页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思路第15-16页
2 等离子体显示技术第16-25页
    2.1 等离子体显示平板结构第16-17页
    2.2 等离子体显示平板八子场维持驱动方式(ADS)第17-18页
    2.3 等离子体显示平板驱动电源总体结构第18-19页
    2.4 一帧场中的完整维持期放电时序过程第19页
    2.5 等离子体显示平板放电功率估算第19-20页
    2.6 目前等离子体显示平板的问题及研究现状第20-25页
        2.6.1 等离子体显示平板的主要问题第20页
        2.6.2 改变放电单元气体组分第20页
        2.6.3 改变放电单元结构第20-21页
        2.6.4 改变驱动方式第21-25页
3. 纳秒脉冲电源提高PDP光效的理论依据第25-39页
    3.1 介质阻挡放电简述第25-28页
        3.1.1 介质阻挡放电的背景和应用第25-26页
        3.1.2 介质阻挡放电的物理过程第26-28页
        3.1.3 驱动介质阻挡放电的电源第28页
    3.2 维持期PDP单元气体放电反应第28-33页
        3.2.1 PDP放电特性界定第28-29页
        3.2.2 等离子体显示平板的辉光放电理论第29-32页
        3.2.3 PDP气体放电粒子能级和反应过程第32-33页
    3.3 脉冲驱动提高介质阻挡放电紫外光效的实验基础第33-36页
        3.3.1 脉冲驱动氙准分子光源结果第33-35页
        3.3.2 快脉冲驱动KrCl~*准分子灯结果第35-36页
    3.4 电压上升沿对提高PDP光效的作用第36-37页
    3.5 正负脉冲死区时间对提高PDP光效的作用第37-39页
4. 纳秒脉冲电源第39-62页
    4.1 传统的PDP维持驱动电路第39-40页
        4.1.1 传统能量恢复电路结构第39页
        4.1.2 能量恢复电路硬开关阶段上升沿分析第39-40页
    4.2 纳秒快脉冲电源简述第40-42页
        4.2.1 电源模块结构第40-41页
        4.2.2 电源波形指标第41-42页
    4.3 快脉冲电源主电路第42-46页
        4.3.1 主电路拓扑结构第42-43页
        4.3.2 参数计算及器件选取第43-46页
    4.4 快脉冲电源控制信号产生电路第46-54页
        4.4.1 驱动信号设计第46-48页
        4.4.2 多种信号产生方案比较第48-53页
        4.4.3 实验驱动方案选择第53-54页
    4.5 快脉冲电源隔离放大电路设计第54-60页
        4.5.1 快脉冲电源的电磁干扰及抑制第54-55页
        4.5.2 多种隔离和放大电路方案比较第55-59页
        4.5.3 隔离放大电流电路方案总结第59-60页
    4.6 快脉冲电源的输出结果第60-62页
5 纳秒秒冲驱动PDP实验第62-77页
    5.1 实验方案第62-68页
        5.1.1 总体思路第62页
        5.1.2 实验平台构架第62-63页
        5.1.3 驱动电源参数改变方式第63-64页
        5.1.4 测量参量方式及仪器第64-67页
        5.1.5 物理量相对值表示说明第67-68页
    5.2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68-77页
        5.2.1 固定脉宽改变电压上升沿实验第68-69页
        5.2.2 固定电压上升沿改变脉宽测试光效(短脉冲区域)实验第69-70页
        5.2.3 固定电压上升沿改变脉宽光效能实验(长脉冲区域)第70-72页
        5.2.4 改变脉宽对应不同上升沿红外辐射,照度测试第72-75页
        5.2.5 改变正负脉冲死区时间实验第75-77页
6. 总结第77-78页
附录第78-89页
    1. 纳秒脉冲驱动源相关电路图第78-82页
    2. FPGA控制信号源代码第82-89页
        2.1 顶层模块第82页
        2.2 按键模块第82-84页
        2.3 脉冲产生信号模块1第84-85页
        2.4 脉冲产生信号模块2第85-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致谢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TE上行信道的干扰抑制合并技术算法及实现
下一篇:纳米压印制作P(VDF-TrFE)铁电微纳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