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选择性分离膜的分类和发展 | 第11-14页 |
1.2.1 选择性分离膜的制膜方法 | 第11页 |
1.2.2 选择性分离膜的种类和发展 | 第11-13页 |
1.2.3 氧气选择性分离膜 | 第13-14页 |
1.2.4 乙醇选择性分离膜 | 第14页 |
1.3 氧气选择性分离膜的分子设计 | 第14-18页 |
1.3.1 含硅聚合物 | 第14-16页 |
1.3.2 取代乙炔聚合物 | 第16-18页 |
1.4 手性合成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8-19页 |
1.4.2 手性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 第19-20页 |
1.5 本文的设计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1-31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21-22页 |
2.2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3 单体的合成 | 第22-28页 |
2.3.1 4-三甲基硅基苯乙炔(SPA, M1) | 第22-23页 |
2.3.2 4-二甲基硅基苯乙炔(HSPA,M2) | 第23-25页 |
2.3.3 4-{(4-五甲基三硅氧烷基)}-3,5-二羟甲基苯乙炔 (S3BDHPA,M3) | 第25-26页 |
2.3.4 OEDHPA 单体的合成 (M4) | 第26-28页 |
2.4 单体的聚合 | 第28-29页 |
2.4.1 SPA与HSPA的均聚和共聚 | 第28页 |
2.4.2 S3BDHPA与OEDHPA单体的螺旋选择性聚合 | 第28-29页 |
2.5 气体分离膜的制备 | 第29页 |
2.5.1 共聚物自立膜 | 第29页 |
2.5.2 三聚体/聚合物混合膜 | 第29页 |
2.6 分析测试 | 第29-31页 |
2.6.1 核磁共振(NMR)分析 | 第29-30页 |
2.6.2 圆二色性谱(CD)分析 | 第30页 |
2.6.3 红外光谱(IR)分析 | 第30页 |
2.6.4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 第30页 |
2.6.5 气体透过装置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1-51页 |
3.1 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31-32页 |
3.1.1 4-三甲基硅基苯乙炔(SPA, M1) | 第31页 |
3.1.2 4-二甲基硅基苯乙炔(HSPA,M2) | 第31页 |
3.1.3 4-{(4-五甲基三硅氧烷基)}-3,5-二羟甲基苯乙炔 (S3BDHPA,M3) | 第31-32页 |
3.1.4 4-{4-(2-辛基乙氧基氨甲基)苄氧基}-3,5-二羟甲基苯乙炔(OEDHPA,M4) | 第32页 |
3.2 聚合反应条件及聚合物结构的研究 | 第32-40页 |
3.2.1 单体HSPA在不同催化体系中的聚合 | 第32-34页 |
3.2.2 HSPA与SPA的共聚合 | 第34-36页 |
3.2.3 单体OEDHPA在不同催化体系中的聚合 | 第36-38页 |
3.2.4 单体S3BDHPA的聚合 | 第38-40页 |
3.3 共聚物膜的气体分离效果及分离机制 | 第40-43页 |
3.3.1 氧气分离效果及分离机制 | 第40-42页 |
3.3.2 二氧化碳分离效果及分离机制 | 第42-43页 |
3.4 混合膜的气体分离效果及分离机制 | 第43-51页 |
3.4.1 制膜方法与膜的结构 | 第43-45页 |
3.4.2 氧气的分离效果 | 第45-48页 |
3.4.3 二氧化碳的分离效果 | 第48-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A 单体的NMR谱图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