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硅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烟煤降灰制备工业硅球团还原剂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1页
    1.1 工业硅的生产及应用第11-14页
        1.1.1 工业硅的生产过程第11-14页
        1.1.2 工业硅的应用第14页
    1.2 我国工业硅产业发展概况第14-16页
    1.3 煤炭降灰的方法第16-24页
        1.3.1 物理选煤降灰法第16-21页
        1.3.2 物理化学选煤降灰第21-22页
        1.3.3 化学选煤降灰第22-24页
    1.4 工业硅生产用碳质还原剂第24-28页
        1.4.1 木炭第24-25页
        1.4.2 石油焦第25页
        1.4.3 煤的应用第25-26页
        1.4.4 兰炭第26页
        1.4.5 混合碳质还原剂第26-27页
        1.4.6 混合碳质粉体制团的应用第27页
        1.4.7 煅烧木材做还原剂的应用第27-28页
        1.4.8 生物质型煤的应用第28页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第28-31页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8-29页
        1.5.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9-31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1-37页
    2.1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第31-32页
        2.1.1 煤质工业分析第31页
        2.1.2 XRD定性分析第31-32页
    2.2 实验设备及仪器第32页
    2.3 实验分析方法第32-35页
        2.3.1 球团比电阻测定第32-33页
        2.3.2 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活性测定第33-34页
        2.3.3 球团孔隙率测定第34页
        2.3.4 球团冷机械强度测定第34-35页
        2.3.5 球团热强度测定第35页
    2.4 实验流程第35-36页
        2.4.1 浮选实验流程第35-36页
        2.4.2 酸浸降灰除铁实验流程第36页
    2.5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烟煤浮选降灰实验研究第37-49页
    3.1 磨矿第37页
    3.2 密度分析第37-38页
    3.3 探索实验第38-39页
    3.4 起泡剂影响实验第39-40页
    3.5 捕收剂的影响第40-42页
    3.6 抑制剂的影响第42-43页
    3.7 pH调整剂影响第43-44页
    3.8 浮选流程实验第44-47页
    3.9 最佳实验条件及实验结果第47-48页
    3.10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酸浸深度降灰除铁实验研究第49-59页
    4.1 精煤灰分分析第49-50页
        4.1.1 XRD定性分析第49-50页
        4.1.2 精煤工业分析第50页
    4.2 浸出热力学基础及酸用量计算第50-52页
        4.2.1 热力学分析第50-52页
        4.2.2 酸用量计算第52页
    4.3 精煤酸浸降灰除铁第52-56页
        4.3.1 酸种类的影响第52-53页
        4.3.2 酸度的影响第53页
        4.3.3 反应温度影响第53-54页
        4.3.4 反应时间影响第54-55页
        4.3.5 液固比影响第55页
        4.3.6 浸出综合条件实验第55-56页
    4.4 废酸的循环利用研究第56-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精煤冷压制团及性能研究第59-67页
    5.1 精煤冷压制团实验流程第59-60页
    5.2 精煤冷压造团研究第60-62页
        5.2.1 精煤冷压成型机理第60-61页
        5.2.2 精煤制团实验第61-62页
    5.3 球团性能检测第62-66页
        5.3.1 冷抗压强度测试第62-63页
        5.3.2 热抗压强度测试第63-64页
        5.3.3 比电阻测定第64页
        5.3.4 孔隙率测定第64-65页
        5.3.5 落下强度测试第65页
        5.3.6 CO_2反应活性测定第65-66页
        5.3.7 球团工业分析第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6.1 结论第67页
    6.2 展望第67-69页
致谢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附录 就读硕士期间撰写及发表论文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有晶内中孔纳米Beta沸石自聚体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氮杂环卡宾催化Michael-酰胺化串联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