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动叉车门架系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叉车门架系统 | 第10-14页 |
1.1.1 国内外叉车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叉车门架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1.3 叉车门架系统简介 | 第13-14页 |
1.2 叉车液压升降系统 | 第14-15页 |
1.2.1 叉车液压升降系统概况 | 第14-15页 |
1.2.2 叉车液压升降系统的优缺点 | 第15页 |
1.3 滚珠丝杠副 | 第15-17页 |
1.3.1 滚珠丝杠副简介 | 第15-17页 |
1.3.2 滚珠丝杠副的特点 | 第17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7-21页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2 主要工作内容 | 第18-19页 |
1.4.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新型叉车门架总体设计研究 | 第21-39页 |
2.1 新型叉车门架的设计思路 | 第21页 |
2.2 新型叉车门架的结构设计方案 | 第21-31页 |
2.2.1 新型叉车门架起升机构的布局研究 | 第22-24页 |
2.2.2 滚珠丝杠副的防逆转装置研究 | 第24-27页 |
2.2.3 新型门架系统主要部件的结构设计与研究 | 第27-31页 |
2.3 新型门架系统的的三维建模 | 第31-38页 |
2.3.1 新型叉车门架系统的三维建模 | 第31-36页 |
2.3.2 叉车门架机构的虚拟装配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新型起升机构的数学建模研究 | 第39-52页 |
3.1 新型起升机构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39-40页 |
3.1.1 新型起升机构的结构组成 | 第39-40页 |
3.1.2 新型起升机构的工作原理 | 第40页 |
3.2 新型起升机构的受力研究 | 第40-44页 |
3.2.1 货叉总成受力研究 | 第40-41页 |
3.2.2 内门架受力研究 | 第41-43页 |
3.2.3 外门架受力研究 | 第43-44页 |
3.2.4 滚珠丝杠受力研究 | 第44页 |
3.3 门架强度与刚度分析研究 | 第44-49页 |
3.3.1 内门架强度分析研究 | 第44-48页 |
3.3.2 门架刚度分析 | 第48-49页 |
3.4 基于工程实例的门架主要部件受力分析 | 第49-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新型叉车门架系统有限元分析 | 第52-75页 |
4.1 有限元分析基本概念 | 第52页 |
4.2 叉车门架系统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4.3 新型门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第53-73页 |
4.3.1 货叉架的结构力学分析及优化 | 第54-60页 |
4.3.2 内门架与内门架上横梁的有限元分析 | 第60-62页 |
4.3.3 外门架有限元分析与优化 | 第62-67页 |
4.3.4 滚珠丝杠副疲劳强度分析 | 第67-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起升机构传动效率研究 | 第75-84页 |
5.1 液压起升系统传动效率分析 | 第75-76页 |
5.2 滚珠丝杠型门架系统传动效率分析 | 第76-79页 |
5.2.1 滚珠丝杠副传动效率分析与研究 | 第76-79页 |
5.2.2 新型门架系统传动效率分析 | 第79页 |
5.3 基于工程实例的门架起升机构机械效率对比 | 第79-83页 |
5.3.1 起升机构运动特性对比 | 第79-81页 |
5.3.2 基于工程实例的滚珠丝杠副传动效率计算 | 第81-82页 |
5.3.3 基于工程实例的门架系统传动效率分析 | 第82-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新型门架系统仿真与倾斜油缸布局优化 | 第84-99页 |
6.1 新型门架系统运动学仿真 | 第84-87页 |
6.1.1 新型门架系统运动学模型 | 第84-85页 |
6.1.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5-87页 |
6.2 倾斜油缸位置优化 | 第87-98页 |
6.2.1 MATLAB简介 | 第87-88页 |
6.2.2 倾斜油缸受力分析 | 第88-90页 |
6.2.3 倾斜油缸布置 | 第90-91页 |
6.2.4 起升机构数学建模 | 第91-94页 |
6.2.5 基于MATLAB的优化模型 | 第94-96页 |
6.2.6 基于工程实例的横向液压缸位置优化 | 第96-9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0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99页 |
7.2 不足和研究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