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工会运行机制比较研究—工会在集体协商谈判机制中的角色和作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美国工会运动的发展概况 | 第14-25页 |
2.1 二战前美国工会运动发展情况简述 | 第14-17页 |
2.1.1 美国工人阶级及其组织的形成 | 第14-15页 |
2.1.2 美国工会运动中的两种倾向 | 第15-16页 |
2.1.3 产业工人联合的产生 | 第16-17页 |
2.2 二战后的美国工会运动 | 第17-22页 |
2.2.1 工会运动的高涨 | 第17-19页 |
2.2.2 工会运动的持续衰落 | 第19-20页 |
2.2.3 工会运动的复苏 | 第20-22页 |
2.3 美国工会运动的特点 | 第22-25页 |
2.3.1 工会的两面性 | 第22-23页 |
2.3.2 工会的政治依赖性 | 第23页 |
2.3.3 工会对福利的影响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中美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角色对比研究 | 第25-39页 |
3.1 中美集体谈判的环境对比 | 第25-29页 |
3.1.1 经济环境 | 第25-26页 |
3.1.2 法律和公共政策 | 第26-27页 |
3.1.3 人口结构 | 第27-29页 |
3.2 中美工会职能与运行机制对比 | 第29-34页 |
3.2.1 角色地位对比 | 第29-30页 |
3.2.2 权力职能对比 | 第30-31页 |
3.2.3 组织结构对比 | 第31-32页 |
3.2.4 财务来源对比 | 第32-33页 |
3.2.5 维权机制对比 | 第33-34页 |
3.3 中美工会的组织活动与集体谈判结构对比 | 第34-39页 |
3.3.1 集体谈判概述 | 第34-35页 |
3.3.2 谈判内容 | 第35-36页 |
3.3.3 谈判过程以及争议的解决 | 第36-37页 |
3.3.4 罢工及其处理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中国工会在集体谈判制度中的问题 | 第39-47页 |
4.1 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 第39-40页 |
4.2 工会的独立性问题 | 第40-42页 |
4.2.1 工会角色转变不彻底 | 第41页 |
4.2.2 制度性因素妨碍工会独立 | 第41-42页 |
4.2.3 工会行政化色彩浓厚 | 第42页 |
4.3 工会组建困难 | 第42-44页 |
4.3.1 雇员加入工会意愿不强 | 第42-43页 |
4.3.2 企业主动性缺失 | 第43-44页 |
4.4 工会谈判对象不明 | 第44-47页 |
4.4.1 谈判组织不健全 | 第44页 |
4.4.2 雇主组织代表性缺失 | 第44-45页 |
4.4.3 雇主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 | 第45页 |
4.4.4 谈判环节缺位 | 第45-46页 |
4.4.5 集体合同流于形式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增强中国工会集体谈判能力的对策研究 | 第47-53页 |
5.1 加强工会谈判能力建设 | 第47-49页 |
5.1.1 明确工会的独立地位 | 第47页 |
5.1.2 提高工会组建率和会员数量 | 第47-48页 |
5.1.3 提升工会干部素质 | 第48页 |
5.1.4 明确工会责任 | 第48-49页 |
5.2 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 第49-53页 |
5.2.1 借鉴美国的经验 | 第49-50页 |
5.2.2 工会的去行政化 | 第50页 |
5.2.3 进行罢工立法 | 第50-51页 |
5.2.4 提高集体谈判的级别 | 第51-52页 |
5.2.5 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重视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