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思路 | 第14-15页 |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本文将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或有创新 | 第15-16页 |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统筹城乡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综述 | 第17-29页 |
·统筹城乡的理论研究 | 第17-22页 |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关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理论 | 第17-19页 |
·我国学者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 第22-29页 |
·西方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2-26页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6-29页 |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发展 | 第29-35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9-32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涵 | 第29-30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延 | 第30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涵 | 第30-32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的关系 | 第32-35页 |
4.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 | 第35-43页 |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 | 第35-37页 |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预测 | 第37-39页 |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 第39-43页 |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大 | 第39-40页 |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缓慢 | 第40页 |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技术含量低,择业机会少 | 第40-41页 |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性收入逐年增加 | 第41-43页 |
5.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3-51页 |
·二元结构制度、思想文化观念落后 | 第43-44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低 | 第44-45页 |
·城镇体系发展不健全 | 第45-46页 |
·就业结构发展滞后 | 第46-51页 |
6. 四川省统筹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 | 第51-58页 |
·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 | 第51-52页 |
·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 第52-53页 |
·推进各项制度创新 | 第53-58页 |
·深化土地流转制度创新 | 第53-54页 |
·加快农村金融信贷体制创新 | 第54-55页 |
·深化就业制度改革 | 第55-56页 |
·深化户籍、社保制度改革 | 第56-58页 |
7. 四川省统筹城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 第58-70页 |
·加快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就地就业 | 第58-62页 |
·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 | 第59-60页 |
·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 第60页 |
·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 第60-61页 |
·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新型组织形式 | 第61-62页 |
·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重要载体 | 第62-63页 |
·以产业结构高度化带动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63-66页 |
·优化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促进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 | 第63-65页 |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 第65-66页 |
·充分发挥政府、中介组织等的推动作用,搭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网络平台 | 第66-68页 |
·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知识技能素质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