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道德风险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绪论第9-16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文献综述第11-13页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第13-14页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研究思路第14页
   ·创新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4-16页
     ·本文创新之处第14-15页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5-16页
2.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道德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6-21页
   ·道德风险的含义第16-17页
   ·假设前提第17-18页
     ·经济人假说第17-18页
     ·有限理性假说第18页
     ·机会主义假说第18页
   ·道德风险的成因第18-19页
   ·道德风险的规避机制第19-21页
3.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道德风险表现及危害第21-37页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概述第21-23页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内容第21-22页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运行模式第22页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各行为主体及其关系第22-23页
   ·资助工作中的道德风险表现第23-33页
     ·资助方的道德风险表现第24-27页
     ·受助方的道德风险表现第27-29页
     ·中介方的道德风险表现第29-32页
     ·民政部门的道德风险表现第32-33页
   ·贫困生资助工作道德风险的危害第33-37页
     ·严重干扰了资助功能的正常发挥,妨碍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第33-34页
     ·破坏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第34页
     ·影响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第34-35页
     ·不利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实现第35页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第35-37页
4.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道德风险的成因分析第37-43页
   ·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和信息不对称是产生道德风险的根源第37-38页
   ·管理机制不尽合理成为滋生道德风险的土壤第38-42页
     ·缺乏有效的贫困生认定机制第38-39页
     ·资助名额分配制度不合理第39页
     ·资助政策设计欠科学第39-40页
     ·助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第40页
     ·检查监督机制不力第40-41页
     ·奖惩机制缺失第41页
     ·业务培训制度不规范第41-42页
   ·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第42-43页
5.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道德风险的规避措施第43-52页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具体思路第43-44页
     ·建立功能齐全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电子管理系统第43-44页
     ·建立贫困家庭信息查询系统第44页
   ·规范资助工作运行机制,杜绝制度漏洞第44-51页
     ·建立独立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充实工作人员第44-45页
     ·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机制第45-46页
     ·完善资助政策设计第46-48页
     ·规范资助金发放第48页
     ·加强助后管理工作第48-50页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第50页
     ·规范业务培训制度第50-51页
   ·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加强道德自律第51-52页
6. 结论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致谢第60-61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研究
下一篇:我国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