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章 管理层收购的基础理论 | 第12-19页 |
第一节 管理层收购的内涵及特征 | 第12-15页 |
一、国外关于管理层收购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二、国内关于管理层收购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三、本文对管理层收购内涵的理解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管理层收购的经济学理论 | 第15-18页 |
一、代理成本理论 | 第15页 |
二、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 第15-16页 |
三、产权激励理论 | 第16-17页 |
四、防御剥夺理论 | 第17页 |
五、企业家精神理论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中外实践 | 第19-29页 |
第一节 国外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发展历史 | 第19-23页 |
一、英美国家管理层收购的发展实践 | 第19-21页 |
二、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管理层收购的发展实践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历史演变 | 第23-26页 |
一、我国管理层收购的摸索、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 | 第23-24页 |
二、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发展、成熟阶段(1998年—2002年) | 第24-25页 |
三、我国管理层收购的调整、鼓励阶段(2002年—2004年) | 第25页 |
四、我国管理层收购的限制、完善阶段(2004年至今)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现行法律规定 | 第26-28页 |
一、《公司法》、《证券法》规定 | 第26-27页 |
二、部门规章、条例 | 第27-28页 |
三、政策性文件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法律问题分析 | 第29-41页 |
第一节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主体方面的法律问题 | 第29-32页 |
一、以自然人名义作为收购主体 | 第29-30页 |
二、以职工持股会作为收购主体 | 第30-31页 |
三、以新设“壳公司”作为收购主体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融资方面的法律问题 | 第32-37页 |
一、国外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融资的主要模式 | 第32-33页 |
二、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主要融资模式及局限 | 第33-37页 |
第三节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转让定价方面的法律问题 | 第37-40页 |
一、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定价现状 | 第37-38页 |
二、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转让定价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制度的对策与出路 | 第41-49页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主体的法律完善 | 第41-42页 |
一、完善“壳公司”作为收购主体的相关法律规定 | 第41页 |
二、加强信托投资机构为主体的收购模式 | 第41-42页 |
三、放宽对管理层以自然人身份收购的限制 | 第42页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融资的法律完善 | 第42-45页 |
一、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债券融资的门槛 | 第43-44页 |
二、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丰富融资渠道 | 第44-45页 |
三、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后的融资退出机制 | 第45页 |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定价的法律完善 | 第45-48页 |
一、建立专业权威的评估机构,确定科学的评估方法 | 第45-46页 |
二、引入外部投资者进行价格竞争 | 第46页 |
三、加大内部监管力度 | 第46-47页 |
四、完善定价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