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的提出背景 | 第11页 |
1.2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1-13页 |
1.3 化工废水概述 | 第13-18页 |
1.3.1 化工废水来源 | 第13-14页 |
1.3.2 化工废水特点 | 第14-15页 |
1.3.3 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 第15-18页 |
1.4 高COD化工废水概述 | 第18-19页 |
1.5 本文研究的废水预处理方法概述 | 第19-25页 |
1.5.1 Fenton氧化法 | 第19-21页 |
1.5.2 微电解技术 | 第21-23页 |
1.5.3 混凝沉淀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Fenton氧化法处理高COD化工废水研究 | 第25-33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2.2.1 实验目的及内容 | 第25页 |
2.2.2 药品、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3 结果及讨论 | 第27-32页 |
2.3.1 pH值的影响 | 第27页 |
2.3.2 H_2O_2用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3 FeSO_4·7H_2O投加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5 Fenton试剂投加次数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6 最佳运行条件下的Fenton氧化实验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微电解技术处理化工废水研究 | 第33-41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3.2.1 实验目的及内容 | 第33页 |
3.2.2 药品、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3 结果及讨论 | 第35-40页 |
3.3.1 微电解填料的确定 | 第35-36页 |
3.3.2 微电解pH值的确定 | 第36-37页 |
3.3.3 微电解停留时间的确定 | 第37-38页 |
3.3.4 进水体积的确定 | 第38页 |
3.3.5 曝气量的确定 | 第38-39页 |
3.3.6 最佳运行条件下微电解实验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混凝沉淀法处理化工废水研究 | 第41-48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4.2.1 实验目的及内容 | 第41页 |
4.2.2 药品、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4.3 结果及讨论 | 第42-47页 |
4.3.1 混凝剂的选择 | 第42-43页 |
4.3.2 PFS用量的确定 | 第43-44页 |
4.3.3 pH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4 混凝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45页 |
4.3.5 混凝静止时间的确定 | 第45-46页 |
4.3.6 最佳运行条件下的混凝实验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生化法处理化工废水研究 | 第48-58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5.2.1 实验目的及内容 | 第48页 |
5.2.2 药品、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48-50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5.3 结果及讨论 | 第50-57页 |
5.3.1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第50-51页 |
5.3.2 进水pH的影响 | 第51-52页 |
5.3.3 溶解氧(DO)浓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4 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影响 | 第53页 |
5.3.5 水温对生化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6 磷酸氢二钠投加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5.3.7 最佳运行条件下生化实验 | 第55-56页 |
5.3.8 Fenton氧化-微电解-混凝-生化组合工艺处理化工废水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