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三段式”滑坡机制及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挡墙溃屈”式滑坡机制及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2 典型“三段式”滑坡实例分析—查纳滑坡 | 第15-35页 |
| 2.1 概述 | 第15页 |
| 2.2 滑坡发育的地质环境 | 第15-16页 |
| 2.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19页 |
| 2.3.1 地层岩性 | 第16页 |
| 2.3.2 地质构造 | 第16-17页 |
| 2.3.3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 2.3.4 新构造运动 | 第18-19页 |
| 2.3.5 水文地质特征 | 第19页 |
| 2.4 滑坡的基本特征 | 第19-22页 |
| 2.4.1 滑坡形态及变形特征分析 | 第19-20页 |
| 2.4.2 滑动特征 | 第20-22页 |
| 2.5 滑坡过程机制分析 | 第22-31页 |
| 2.5.1 基于变形迹象的滑坡地质分析 | 第22-23页 |
| 2.5.2 滑坡机制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23-31页 |
| 2.6 “三段式”滑坡概念模型 | 第31-35页 |
| 2.6.1 “三段式”滑坡同类实例补充介绍 | 第31-32页 |
| 2.6.2 “三段式”滑坡概念模型 | 第32-35页 |
| 3 典型“挡墙溃屈式”滑坡实例分析—四川溪口滑坡 | 第35-55页 |
| 3.1 概述 | 第35页 |
| 3.2 滑坡发育的地质环境 | 第35-36页 |
| 3.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6-40页 |
| 3.3.1 地形地貌 | 第36页 |
| 3.3.2 地层岩性 | 第36页 |
| 3.3.3 地质构造 | 第36-39页 |
| 3.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9页 |
| 3.3.5 新构造运动 | 第39-40页 |
| 3.3.6 现今构造应力场 | 第40页 |
| 3.4 滑坡的基本特征 | 第40-41页 |
| 3.5 滑坡过程机制分析 | 第41-49页 |
| 3.5.1 溪口斜坡坡体变形特征 | 第41-42页 |
| 3.5.2 F7 断层的地质特征 | 第42页 |
| 3.5.3 滑坡机制数值模拟分析 | 第42-49页 |
| 3.6 “挡墙溃屈”型滑坡概念模型 | 第49-55页 |
| 3.6.1 四川溪口滑坡的概念模型 | 第49-51页 |
| 3.6.2 “挡墙溃屈”型滑坡同类实例补充介绍 | 第51-53页 |
| 3.6.3 “挡墙溃屈”式滑坡概念模型 | 第53-55页 |
| 4 “三段式”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73页 |
| 4.1 后缘拉裂缝深度对“三段式”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65页 |
| 4.1.1 不同裂缝深度下的主应力分布特征 | 第55-59页 |
| 4.1.2 不同裂缝深度下的剪应力分布特征 | 第59-60页 |
| 4.1.3 不同裂缝深度下的监测点水平位移分布特征 | 第60-65页 |
| 4.2 裂缝宽度对“三段式”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65-69页 |
| 4.2.1 不同裂缝宽度下的剪应力分布特征 | 第66-67页 |
| 4.2.2 不同裂缝深度下的监测点水平位移分布特征 | 第67-69页 |
| 4.3 剪切强度对“三段式”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69-73页 |
| 5 “挡墙溃屈”式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73-79页 |
| 5.1 挡墙厚度对“挡墙溃屈”式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73-77页 |
| 5.1.1 不同挡墙锁固段厚度下的监测点的剪应力分布特征 | 第73-75页 |
| 5.1.2 不同挡墙锁固段厚度下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分布特征 | 第75-77页 |
| 5.2 剪切强度对“挡墙溃屈”式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77-79页 |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79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附录 | 第87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