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麻峪口水源地自然地理与地质条件 | 第17-29页 |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 第17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7-19页 |
2.3 气象 | 第19-21页 |
2.4 水文 | 第21-22页 |
2.5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2.6 地层岩性 | 第22-25页 |
2.7 地质构造 | 第25-29页 |
第三章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41页 |
3.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3页 |
3.2 麻峪口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 | 第33-38页 |
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38-39页 |
3.4 地下水开采现状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 第41-57页 |
4.1 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 | 第41-42页 |
4.2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2-43页 |
4.3 地下水资源均衡评价 | 第43-57页 |
4.3.1 水均衡法的基本原理 | 第43页 |
4.3.2 均衡评价区的划分 | 第43-44页 |
4.3.3 均衡区源汇项计算 | 第44-50页 |
4.3.4 深层(Q_1)含水层地下水资源量均衡计算 | 第50-54页 |
4.3.5 Q~S外推法计算深法(Q_1)含水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 第54-56页 |
4.3.6 深层(Q_1)含水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保证程度论证 | 第56-57页 |
第五章 麻峪口水源地区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 | 第57-75页 |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57-59页 |
5.1.1 含水层结构的概化 | 第57-58页 |
5.1.2 边界条件概化 | 第58-59页 |
5.2 数学模型 | 第59-64页 |
5.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9页 |
5.2.2 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59-64页 |
5.3 可视化计算机模型的设计 | 第64-66页 |
5.3.1 计算区网格剖分 | 第64-65页 |
5.3.2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 第65-66页 |
5.3.3 源汇项处理 | 第66页 |
5.4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 第66-70页 |
5.4.1 模型识别 | 第67-69页 |
5.4.2 模型验证 | 第69-70页 |
5.5 地下水位预测 | 第70-75页 |
5.5.1 地下水位预测模型 | 第70-71页 |
5.5.2 地下水位预测结果 | 第71-74页 |
5.5.3 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