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小麦遗传改良评价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节节麦优良基因及利用 | 第12-14页 |
·籽粒贮藏蛋白 | 第13-14页 |
·节节麦优良基因的转育方式 | 第14页 |
·节节麦产量性状的定位 | 第14页 |
·四倍体小麦优良基因及利用 | 第14-16页 |
·人工合成小麦的遗传及育种利用 | 第16-18页 |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材料 | 第19-20页 |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性状调查 | 第19页 |
·微卫星引物 | 第19-20页 |
·相关软件分析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DNA提取 | 第20页 |
·PCR扩增 | 第20页 |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20-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43页 |
·不同播种时间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3-25页 |
·F_2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 第25-35页 |
·抽穗期 | 第25-27页 |
·株高 | 第27-28页 |
·分蘖数 | 第28-29页 |
·穗长 | 第29-30页 |
·千粒重 | 第30-31页 |
·小穗数 | 第31-32页 |
·穗粒数 | 第32-33页 |
·穗粒重 | 第33-34页 |
·单株产量 | 第34-35页 |
·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8页 |
·农艺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 第38-40页 |
·两个特异性状的分子标记 | 第40-43页 |
·颖壳硬度的遗传分析 | 第40页 |
·SSR分子标记 | 第40-43页 |
4 讨论 | 第43-46页 |
·优良农艺性状后代的选择 | 第43-44页 |
·早熟性状和包壳性状的遗传控制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