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空间环境诱发玉米变异的筛选及初步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31页
   ·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第11-18页
     ·空间诱变育种的历史与概况第11-12页
     ·空间诱变育种的特点第12-14页
       ·诱变效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第12-13页
       ·改良单一性状比较有效,同时改良多个性状较困难第13页
       ·生物安全性较转基因作物安全第13页
       ·诱发突变的方向和性质尚难掌握第13-14页
     ·空间诱变育种方法第14页
     ·空间诱变育种的作用机理第14-15页
       ·空间辐射第14页
       ·微重力第14-15页
       ·弱磁场第15页
       ·其它因素第15页
     ·空间诱变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第15-17页
       ·抗逆育种第15-16页
       ·高产育种第16页
       ·品质育种第16-17页
     ·玉米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第18-21页
     ·空间诱变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第18页
     ·空间诱变对作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18-20页
       ·空间诱变对作物种子活力的影响第18-19页
       ·空间诱变对酶活性的影响第19页
       ·空间诱变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第19页
       ·空间诱变对作物碳水化合物含量和代谢的影响第19-20页
       ·空间诱变对作物细胞中钙水平及分布的影响第20页
     ·空间诱变的细胞学效应第20-21页
     ·空间诱变对DNA序列结构的影响第21页
   ·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第21-26页
     ·形态学方法第22页
     ·诱变与离体培养技术相结合方法第22页
     ·生理生化方法第22-23页
     ·细胞学方法第23页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第23-26页
       ·SSR标记第24页
       ·SNP标记第24-25页
       ·TILLING技术第25-26页
   ·玉米雄性不育研究第26-31页
     ·玉米雄性不育的概念及意义第26-27页
     ·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第27页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第27-29页
     ·玉米雄性不育在育种中的应用第29-31页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利用第29-30页
       ·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利用第30-31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1-38页
   ·试验材料及处理方法第31-32页
   ·试验方法第32-38页
     ·种子出苗率第32页
     ·突变体的田间筛选第32-33页
     ·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3-35页
       ·DNA的提取第33-34页
       ·DNA质量检测第34页
       ·SSR扩增第34-35页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第35页
       ·数据统计第35页
     ·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鉴定第35-38页
       ·育性鉴定第35-36页
       ·不育性状稳定性分析第36页
       ·不育性状的遗传特性和恢保关系测定第36-37页
       ·不育材料所属胞质类别的PCR鉴定第37-3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8-65页
   ·种子出苗率分析第38-39页
   ·SP_1代植株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9-40页
   ·籽粒颜色变异突变体的筛选与初步研究第40-49页
     ·籽粒颜色变异突变体的田间筛选第40-41页
     ·籽粒颜色变异突变体的遗传研究第41-45页
     ·籽粒颜色变异突变的SSR多样性分析第45-49页
   ·甜玉米胚乳突变体的筛选与初步研究第49-55页
     ·甜玉米胚乳突变体的田间筛选第49-50页
     ·甜玉米胚乳突变体的遗传研究第50-53页
     ·甜玉米胚乳突变体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3-55页
   ·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筛选及遗传鉴定第55-65页
     ·不育株的雄穗特征第55页
     ·育性表现的稳定性分析第55页
     ·不育材料的恢保关系分析第55-62页
     ·不育材料的PCR扩增第62-63页
     ·不育材料的反交试验第63-65页
4 讨论第65-69页
   ·关于空间诱变对植物种子活力的影响第65页
   ·空间诱变与籽粒性状变异第65-66页
   ·关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第66-67页
   ·空间诱变对基因组序列结构及性状表现的影响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幼胚培养的封口材质效应及再生器官的α-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下一篇:人工合成小麦遗传改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