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A区长212油藏储层地质建模及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9页
1 前言第9-15页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3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0-11页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1-13页
    1.5 完成工作量及取得的成果第13-15页
2 区域地质概况第15-17页
    2.1 盆地演化史第15页
    2.2 沉积演化与地层发育第15-16页
    2.3 油藏特征第16-17页
3 储层划分与对比第17-24页
    3.1 储层层组划分与对比方法第17页
    3.2 储层层组划分与对比步骤第17-20页
        3.2.1 标准剖面和骨架网的建立第17-19页
        3.2.2 标志层的确定第19-20页
    3.3 储层层组划分对比结果第20-24页
4 沉积微相研究第24-35页
    4.1 沉积微相的划分依据第24-27页
    4.2 沉积微相的识别第27-29页
    4.3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29-35页
        4.3.1 单井相分析第29-31页
        4.3.2 沉积微相剖面对比第31-34页
        4.3.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第34-35页
5 储层特征与非均质性描述第35-52页
    5.1 储层“四性”关系与测井二次解释第35-39页
        5.1.1 储层“四性”关系第35页
        5.1.2 测井二次解释模型第35-38页
        5.1.3 储层有效性下限标准第38-39页
    5.2 储层岩石学与孔隙发育特征第39-44页
        5.2.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39-41页
        5.2.2 储层孔喉特征第41-44页
    5.3 储层非均质性第44-52页
        5.3.1 层内非均质性第44-47页
        5.3.2 平面非均质性第47-52页
6 储层流动单元第52-57页
    6.1 流动单元的概念第52页
    6.2 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第52-53页
    6.3 大路沟A区长2_1~2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第53-57页
        6.3.1 流动单元划分标准第53-54页
        6.3.2 流动单元剖面特征第54-55页
        6.3.3 流动单元平面分布特征第55-57页
7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第57-64页
    7.1 地质模型的分类第57页
    7.2 随机建模与确定性建模第57-59页
        7.2.1 研究原理及研究思路的对比第57-58页
        7.2.2 研究方法的对比第58-59页
        7.2.3 随机模拟的适用性第59页
    7.3 大路沟A区长2_1油藏模型的建立第59-64页
        7.3.1 原始数据库的建立第59-60页
        7.3.2 建模软件的选择第60页
        7.3.3 构造模型的建立第60页
        7.3.4 三维网格化第60-61页
        7.3.5 沉积微相模型的建立第61-62页
        7.3.6 储层参数模型的建立第62-63页
        7.3.7 模型粗化第63-64页
8 模型应用及开发方案调整第64-72页
    8.1 储量计算第64-65页
    8.2 剩余油分布规律第65-66页
    8.3 开发技术政策及挖潜措施的制定第66-72页
        8.3.1 注采比开发政策的制定第66-69页
        8.3.2 采液强度开发政策优化第69-70页
        8.3.3 开发调整综合方案的制定第70-72页
9 结论与认识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活度模型的氨基溶液体系热力学性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
下一篇:光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