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8-13页 |
1.1 压电化学效应的基础理论 | 第8-9页 |
1.1.1 压电效应 | 第8-9页 |
1.1.2 压电化学效应 | 第9页 |
1.2 压电化学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压电化学效应的应用前景 | 第10-11页 |
1.4 本论文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 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压电化学效应的测试 | 第13-24页 |
2.1 PZT压电双晶悬梁的制备、表征及压电化学效应的测试 | 第13-17页 |
2.1.1 PZT压电双晶悬梁的制备原料及测试仪器 | 第13-14页 |
2.1.2 PZT压电双晶悬梁的制备工艺 | 第14-16页 |
2.1.3 PZT压电双晶悬梁发电性能的测试 | 第16页 |
2.1.4 PZT压电双晶悬梁压电化学效应的测试 | 第16-17页 |
2.2 压电氧化锌纳米棒的制备、表征及压电化学效应的测试 | 第17-24页 |
2.2.1 水热法 | 第18-19页 |
2.2.2 实验试剂原料及仪器 | 第19-20页 |
2.2.3 合成压电氧化锌纳米棒的方法 | 第20页 |
2.2.4 压电氧化锌纳米棒的表征方法 | 第20-21页 |
2.2.5 实验过程 | 第21-24页 |
3 采用压电双晶悬梁/电解制氢复合装置研究实现压电化学效应的可行性 | 第24-33页 |
3.1 引言 | 第24-25页 |
3.2 PZT压电双晶悬梁的发电性能 | 第25-28页 |
3.2.1 PZT压电双晶悬梁的输出电压 | 第25-26页 |
3.2.2 PZT压电双晶悬梁的输出功率 | 第26-28页 |
3.3 压电双晶悬梁制氢装置的压电化学效应 | 第28-32页 |
3.3.1 随时间的规律 | 第28-29页 |
3.3.2 随电解质浓度的规律 | 第29-30页 |
3.3.3 随电解质种类的规律 | 第30-32页 |
3.4 机械式制氢气装置的能量转化效率 | 第32页 |
3.5 小结 | 第32-33页 |
4 氧化锌纳米棒压电化学效应用于降解染料废水的研究 | 第33-47页 |
4.1 引言 | 第33-34页 |
4.2 压电氧化锌纳米棒水热合成原理 | 第34-35页 |
4.3 压电氧化锌纳米棒的晶体的结构和形貌测试 | 第35-36页 |
4.3.1 压电氧化锌纳米棒的XRD | 第35-36页 |
4.3.2 压电氧化锌纳米棒的TEM | 第36页 |
4.4 压电氧化锌纳米棒的压电效应 | 第36-38页 |
4.5 压电氧化锌纳米棒的压电化学效应 | 第38-45页 |
4.5.1 对比试验 | 第38-40页 |
4.5.2 随时间的规律 | 第40-41页 |
4.5.3 随氧化锌纳米棒的含量的规律 | 第41-42页 |
4.5.4 随染料浓度的规律 | 第42-43页 |
4.5.5 随染料溶液酸碱性的规律 | 第43-44页 |
4.5.6 光照对压电氧化锌纳米棒机械降解酸性橙7染料废水的提高 | 第44-45页 |
4.6 小结 | 第45-47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47-48页 |
5.1.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7页 |
5.1.2 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5.2 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