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1页 |
1.1.1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 | 第18-19页 |
1.1.2 汞的危害与排放现状 | 第19-21页 |
1.2 燃煤电站汞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1.2.1 现有污染物控制设备(APCDs)协同脱汞现状 | 第22-24页 |
1.2.2 专门脱汞技术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3 飞灰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3.1 飞灰对汞的吸附氧化 | 第28-29页 |
1.3.2 改性飞灰对汞的吸附氧化 | 第29-30页 |
1.4 元素汞的氧化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30-33页 |
1.4.1 Hg~0的均相和非均相氧化 | 第30-32页 |
1.4.2 Hg~0的非均相氧化动力学 | 第32-33页 |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8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33-3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第2章 HBr改性飞灰对元素汞的均相氧化机理研究 | 第38-67页 |
2.1 引言 | 第38页 |
2.2 改性飞灰的制备与表征 | 第38-44页 |
2.2.1 样品的制备 | 第38-39页 |
2.2.2 样品的表征 | 第39-44页 |
2.3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44-48页 |
2.3.1 实验装置 | 第44-45页 |
2.3.2 实验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45-46页 |
2.3.3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2.3.4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8页 |
2.4 Hg~0和热脱附含溴组分均相反应实验研究 | 第48-53页 |
2.4.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2.4.2 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49-50页 |
2.4.3 入口Hg~0浓度的影响 | 第50-52页 |
2.4.4 含溴组分浓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2.5 Hg~0和含溴组分均相反应过程及机理分析 | 第53-61页 |
2.5.1 均相反应产物分析 | 第53-54页 |
2.5.2 改性飞灰热脱附的含溴组分定性分析 | 第54-57页 |
2.5.3 N_2气氛下含溴组分的释放机理分析 | 第57-60页 |
2.5.4 含溴组分对Hg~0的均相氧化机理 | 第60-61页 |
2.6 HBr改性飞灰表面Br-Deacon反应实验研究 | 第61-6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3章 HBr改性飞灰对元素汞的均相/非均相氧化路径分析 | 第67-83页 |
3.1 引言 | 第67页 |
3.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67-71页 |
3.2.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67-68页 |
3.2.2 原灰、含溴组分和Hg~0协同反应实验 | 第68-69页 |
3.2.3 元素汞动态吸附实验 | 第69-7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1页 |
3.3.1 原灰、含溴组分和Hg~0协同作用实验研究 | 第71-73页 |
3.3.2 HBr改性飞灰对Hg~0的非均相氧化实验研究 | 第73-78页 |
3.3.3 烟道中Hg~0的均相/非相氧化路径分析 | 第78-8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4章 HBr改性飞灰对元素汞的动态吸附及动力学模型 | 第83-103页 |
4.1 引言 | 第83-84页 |
4.2 固定床反应器中Hg~0氧化吸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84-92页 |
4.2.1 理论描述 | 第84页 |
4.2.2 模型假设 | 第84-85页 |
4.2.3 固定床动态吸附模型方程 | 第85-88页 |
4.2.4 无因次化处理 | 第88-89页 |
4.2.5 模型参数 | 第89-91页 |
4.2.6 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 | 第91-9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92-93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3-102页 |
4.4.1 操作工况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 第93-98页 |
4.4.2 灵敏度分析 | 第98-99页 |
4.4.3 扩散阻力分析 | 第99-10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5章 飞灰吸附剂原料性能及制备方法实验研究 | 第103-121页 |
5.1 引言 | 第103-104页 |
5.2 飞灰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104-106页 |
5.2.1 样品的制备 | 第104-105页 |
5.2.2 样品的表征 | 第105-106页 |
5.3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106-107页 |
5.3.1 元素汞动态吸附实验 | 第106-107页 |
5.3.2 实验数据处理 | 第107页 |
5.4 飞灰吸附剂原料性能实验研究 | 第107-114页 |
5.4.1 电场飞灰在烟道中对汞的富集 | 第107-108页 |
5.4.2 电场飞灰对Hg~0的吸附氧化性能研究 | 第108-110页 |
5.4.3 电场飞灰表面形貌和无机化学组分 | 第110-112页 |
5.4.4 电场飞灰潜力评估 | 第112-114页 |
5.5 飞灰吸附剂制备方法实验研究 | 第114-120页 |
5.5.1 改性飞灰表面Br负载率分析 | 第114-115页 |
5.5.2 改性飞灰表面形貌分析 | 第115-116页 |
5.5.3 改性方法对飞灰吸附剂脱汞性能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5.5.4 改性飞灰热重分析 | 第117-119页 |
5.5.5 飞灰吸附剂材料成本评估 | 第119-12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6章 飞灰吸附剂一体化改性及喷射脱汞工艺设计和工程实施 | 第121-141页 |
6.1 引言 | 第121页 |
6.2 吸附剂喷射中试实验研究 | 第121-127页 |
6.2.1 实验方案设计和现场安装 | 第122-125页 |
6.2.2 系统可靠性检验 | 第125页 |
6.2.3 数据分析 | 第125-127页 |
6.3 示范机组概况 | 第127-129页 |
6.3.1 燃煤烟气量分析 | 第127-128页 |
6.3.2 烟风系统整体布局 | 第128-129页 |
6.3.3 设计喷射量的确定 | 第129页 |
6.4 飞灰吸附剂一体化改性及喷射脱汞工艺流程 | 第129-133页 |
6.4.1 喷射点位的选择 | 第130-131页 |
6.4.2 吸附剂喷射系统设计 | 第131-132页 |
6.4.3 烟气采样点位设计 | 第132-133页 |
6.5 工程实施方案 | 第133-138页 |
6.5.1 取灰和改性系统 | 第133-134页 |
6.5.2 集料和喷吹系统 | 第134-135页 |
6.5.3 多路喷射系统 | 第135-136页 |
6.5.4 电气控制系统 | 第136-138页 |
6.6 经济性分析 | 第138-139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4页 |
7.1 结论 | 第141-143页 |
7.2 创新点 | 第143页 |
7.3 展望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58-15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作者简介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