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界面细乳液聚合制备温敏性聚合物纳米粒子及其葯物控释性能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1 前言第16-18页
2 文献综述第18-40页
    2.1 细乳液聚合制备纳米粒子第18-22页
    2.2 温敏性聚合物第22-25页
        2.2.1 温敏性聚合物相转变机理第22-24页
        2.2.2 N-异丙基丙烯酰胺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第24-25页
    2.3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第25-34页
        2.3.1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第26-27页
        2.3.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第27-29页
        2.3.3 共聚物的结晶第29-32页
        2.3.4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应用第32-34页
    2.4 纳米控释给药体系第34-37页
        2.4.1 药物的微囊化技术第34-35页
        2.4.2 纳米控释的释放机理第35-36页
        2.4.3 纳米控释体系的应用第36-37页
    2.5 课题的提出第37-40页
3 界面细乳液聚合制备温敏性纳米粒子第40-54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实验部分第40-42页
        3.2.1 试剂及材料第40-41页
        3.2.2 温敏性纳米粒子的制备第41页
        3.2.3 测试与表征第41-4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2-53页
        3.3.1 温敏性纳米粒子的结构与形态第42-43页
        3.3.2 聚合动力学与纳米粒子的形态演变第43-44页
        3.3.3 纳米粒子温敏性的影响因素第44-48页
        3.3.4 温敏性纳米粒子亲水性的研究第48-50页
        3.3.5 乳化剂对温敏性纳米粒子形态的影响第50-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4 温敏性纳米粒子的水化层结构及其缓释性能第54-68页
    4.1 引言第54-55页
    4.2 实验部分第55-56页
        4.2.1 原料第55页
        4.2.2 温敏性纳米粒子的制备第55页
        4.2.3 测试与表征第55页
        4.2.4 温敏性纳米粒子缓释性能的表征第55-56页
    4.3 水化层的结构第56-58页
    4.4 水化层厚度的影响因素第58-62页
        4.4.1 温度对水化层厚度的影响第58-59页
        4.4.2 溶剂对水化层厚度的影响第59-62页
    4.5 水化层对温敏性纳米粒子形态结构的影响第62-64页
    4.6 温敏性纳米粒子的缓释性能第64-67页
        4.6.1 温敏性纳米粒子对甲酚红的载入与释放第64-65页
        4.6.2 温敏性纳米粒子缓释动力学第65-67页
    4.7 本章小结第67-68页
5 热引导界面细乳液聚合制备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第68-84页
    5.1 引言第68-69页
    5.2 实验部分第69-71页
        5.2.1 原料第69页
        5.2.2 NIPAM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第69页
        5.2.3 聚甲基丙烯酸十八酯-b-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合成第69-70页
        5.2.4 聚甲基丙烯酸十八酯的合成第70-71页
        5.2.5 测试与表征第71页
    5.3 NIPAM在正己烷/水和SMA/水中的分配第71-72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2-81页
        5.4.1 NIPAM对细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第72-73页
        5.4.2 PNIPAM-b-PSMA的结构分析第73-78页
        5.4.3 助溶剂对聚合过程及粒子形态的影响第78-80页
        5.4.4 热引导界面细乳液聚合的机理分析第80-81页
    5.5 本章小结第81-84页
6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原位自组装纳米粒子的结构和性能第84-100页
    6.1 引言第84页
    6.2 实验部分第84-85页
        6.2.1 原料第84页
        6.2.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子的制备第84-85页
        6.2.3 测试与表征第8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5-98页
        6.3.1 纳米粒子的温敏性第85-87页
        6.3.2 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子的结晶形态第87-91页
        6.3.3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子的亲水性与疏水性转变第91-94页
        6.3.4 交联剂对聚合物纳米粒子性能的影响第94-98页
    6.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7 两亲性纳米粒子对亲水/疏水性药物的联合输送及控释性能第100-114页
    7.1 引言第100-101页
    7.2 实验部分第101-102页
        7.2.1 实验原料第101页
        7.2.2 两亲性纳米粒子的制备第101页
        7.2.3 测试与表征第101页
        7.2.4 药物的载入与释放第101-102页
    7.3 药物标准曲线的绘制第102-103页
    7.4 两亲性纳米粒子对药物的可控载入第103-107页
        7.4.1 载药后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形态结构分析第104-106页
        7.4.2 两亲性纳米粒子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第106-107页
    7.5 两亲性纳米粒子对药物的控释性能及动力学分析第107-112页
    7.6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8 结论第114-117页
    8.1 主要结论第114-115页
    8.2 论文创新点第115-116页
    8.3 不足与展望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6页
作者简历第136页
博士期间所获奖励和荣誉情况第1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的论文第136-137页
学术交流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强化混合超临界流体辅助雾化法在水体系中制备载药微粒的应用基础研究
下一篇:植物衰老控制基因克隆分析及叶片衰老遗传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