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6页 |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1.1 PRKAR1A简介 | 第18-20页 |
1.2 PRKAR1A与Carney综合征 | 第20-25页 |
1.3 PRKAR1A与心脏粘液瘤 | 第25-26页 |
1.4 PRKAR1A与内分泌系统肿瘤 | 第26-29页 |
1.5 PRKAR1A与其他系统肿瘤 | 第29-32页 |
第2章 研究思路 | 第32-36页 |
2.1 个体水平(Carney综合征家系) | 第32-33页 |
2.2 整体水平(19 例心脏粘液瘤标本) | 第33页 |
2.3 细胞水平(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MCF7) | 第33-34页 |
2.4 推测PRKAR1A-PKA在乳腺癌细胞中作用的机制图 | 第34-36页 |
第3章 由PRKAR1A剪切位点突变所致Carney综合征家系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 第36-72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6-41页 |
3.1.1 实验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36-41页 |
3.1.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4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1-53页 |
3.2.1 临床资料 | 第41-42页 |
3.2.2 目的外显子捕获测序(Target-exome capture sequencing) | 第42-47页 |
3.2.3 家系成员DNA基因测序 | 第47-49页 |
3.2.4 外显子剪切分析 | 第49-51页 |
3.2.5 PRKAR1A表达的分析 | 第51-52页 |
3.2.6 统计学分析 | 第52-53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53-64页 |
3.3.1 Carney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现 | 第53-56页 |
3.3.2 SNPs位点对氨基酸的影响 | 第56-60页 |
3.3.3 目的外显子捕获测序发现一个全新的PRKAR1A突变位点 | 第60-61页 |
3.3.4 PRKAR1A突变位点的基因测序 | 第61-62页 |
3.3.5 PRKAR1A突变对m RNA的影响 | 第62-64页 |
3.3.6 PRKAR1A的表达分析 | 第64页 |
3.4 讨论 | 第64-72页 |
第4章 PRKAR1A在心脏粘液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72-102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7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2-78页 |
4.2.1 临床资料 | 第72-74页 |
4.2.2 PRKAR1A在心脏粘液瘤中的转录 | 第74页 |
4.2.3 PRKAR1A在心脏粘液瘤中的表达 | 第74-75页 |
4.2.4 CREB在心脏粘液瘤中的表达和激活 | 第75页 |
4.2.5 ATF2在心脏粘液瘤中的表达和激活 | 第75页 |
4.2.6 PRKAR1A、CREB、ATF2、心脏粘液瘤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 | 第75页 |
4.2.7 PRKAR1A在心脏粘液瘤中突变情况的检测 | 第75-78页 |
4.2.8 统计学处理 | 第78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78-94页 |
4.3.1 临床资料 | 第78-80页 |
4.3.2 PRKAR1A在心脏粘液瘤中的转录 | 第80页 |
4.3.3 PRKAR1A蛋白在心脏粘液瘤中的表达 | 第80-82页 |
4.3.4 CREB与p CREB在肿瘤组织中表达 | 第82页 |
4.3.5 ATF2与p ATF2在肿瘤组织中表达 | 第82页 |
4.3.6 PRKAR1A、p CREB/CREB、p ATF2/ATF2及心脏粘液瘤之间的关系 | 第82-84页 |
4.3.7 目的外显子捕获测序检测PRKAR1A在心脏粘液瘤中DNA突变情况 | 第84-94页 |
4.4 讨论 | 第94-102页 |
第5章 PRKAR1A-PKA通路在乳腺癌细胞中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102-120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102-104页 |
5.1.1 实验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102-103页 |
5.1.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103-104页 |
5.1.3 实验应用细胞系 | 第10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04-108页 |
5.2.1 乳腺癌患者PRKAR1A表达情况 | 第104页 |
5.2.2 乳腺癌细胞系(M231、MCF7)的培养 | 第104页 |
5.2.3 验证依托泊苷对乳腺癌细胞的致死作用及制定时间浓度曲线 | 第104-105页 |
5.2.4 验证H89对乳腺癌细胞PKA通路的抑制作用及制定时间浓度曲线 | 第105页 |
5.2.5 验证Forskolin对乳腺癌细胞PKA通路的激活作用及制定时间浓度曲线 | 第105-106页 |
5.2.6 检测Forskolin作用于乳腺癌细胞后p CREB/CREB和p ATF2/ ATF2变化的时间曲线 | 第106页 |
5.2.7 PKA通路在依托泊苷致乳腺癌细胞坏死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 第106-108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108-116页 |
5.3.1 PRKAR1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 第108-109页 |
5.3.2 依托泊苷最佳作用浓度及最佳作用时间 | 第109-110页 |
5.3.3 H89的最佳作用时间和最佳作用浓度 | 第110-111页 |
5.3.4 Forskolin的最佳作用时间和最佳作用浓度 | 第111页 |
5.3.5 检测Forskolin作用于乳腺癌细胞后p CREB/CREB和p ATF2/ ATF2变化的时间曲线 | 第111-113页 |
5.3.6 PKA通路在依托泊苷致乳腺癌细胞坏死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 第113-116页 |
5.4 讨论 | 第116-12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20-122页 |
6.1 结论 | 第120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6.3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1页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