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强化零价锌技术去除甲基橙和2,4-二氯苯酚的效果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41页
    1.1 偶氮染料概述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处理方法研究进展第11-21页
        1.1.1 偶氮染料概述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第11-12页
        1.1.2 偶氮染料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第12-18页
            1.1.2.1 物理方法第12-13页
            1.1.2.2 生物方法第13-14页
            1.1.2.3 化学方法第14-18页
        1.1.3 零价金属还原偶氮染料的研究第18页
        1.1.4 纳米零价金属还原偶氮染料的研究第18-19页
        1.1.5 试剂协同零价金属去除污染物的研究第19-20页
        1.1.6 硅胶性质及其协同纳米零价锌去除偶氮染料的作用假说第20-21页
            1.1.6.1 硅胶性质第20-21页
            1.1.6.2 工作假说第21页
    1.2 氯酚类化合物概述、危害及其处理技术第21-27页
        1.2.1 氯酚类化合物概述、危害第21-22页
        1.2.2 水中氯酚类化合物的处理方法第22-27页
            1.2.2.1 物理方法第22-23页
            1.2.2.2 生物方法第23-24页
            1.2.2.3 化学方法第24-27页
    1.3 UV辐射技术第27页
    1.4 其他技术强化零价金属处理环境污染物第27-28页
    1.5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第28-30页
    参考文献第30-41页
第二章 硅胶协同纳米锌对偶氮染料甲基橙的脱色研究第41-77页
    2.1 引言第41-43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3-46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43-44页
        2.2.2 溶液配制第44-45页
        2.2.3 实验步骤第45页
        2.2.4 MO分析方法第45-46页
        2.2.5 溶液中Zn~(2+)的分析方法第46页
        2.2.6 nZVZ和硅胶反应前后比表面积测定和形貌表征第4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6-68页
        2.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MO方法的建立第47-49页
        2.3.2 测定Zn~(2+)的标准曲线第49页
        2.3.3 硅胶协同纳米零价锌对甲基橙(MO)脱色研究第49-68页
            2.3.3.1 不同体系对甲基橙降解效率的对比第49-50页
            2.3.3.2 单独nZVZ对甲基橙降解的影响第50-52页
            2.3.3.3 硅胶用量对甲基橙降解的影响第52-53页
            2.3.3.4 反应前后硅胶和nZVZ表面形貌分析第53-56页
            2.3.3.5 pH对纳米锌和纳米锌/硅胶体系还原降解甲基橙的影响第56-59页
            2.3.3.6 MO初始浓度对硅胶协同纳米锌体系降解MO的影响第59-60页
            2.3.3.7 通入N_2对不同体系降解甲基橙的影响第60-61页
            2.3.3.8 温度对硅胶协同纳米锌体系降解MO的影响第61-62页
            2.3.3.9 全波长扫描第62页
            2.3.3.10 不同体系降解MO过程中Zn~(2+)浓度的变化第62-63页
            2.3.3.11 对不同体系还原降解甲基橙的动力学研究第63-65页
            2.3.3.12 对Zn~(2+)的去除研究第65-67页
            2.3.3.13 单独nZVZ降解MO总有机碳的分析第67-68页
    2.4 小结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7页
第三章 光助微米锌降解环境污染物2,4-二氯苯酚第77-107页
    3.1 引言第77-7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78-82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78-80页
        3.2.2 溶液配制第80页
        3.2.3 实验准备第80-81页
        3.2.4 实验装置第81页
        3.2.5 实验步骤第81-82页
        3.2.6 2,4-DCP的测定第82页
        3.2.7 溶液中Zn~(2+)的分析方法第82页
        3.2.8 锌粉反应前后比表面积测定和形貌表征第8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82-99页
        3.3.0 高效液相色谱仪法测定2,4-DCP方法的建立第82-84页
        3.3.1 测定Zn~(2+)的标准曲线第84页
        3.3.2 测定Cl~-的标准曲线第84-86页
        3.3.3 光助锌粉降解氯酚类有机物2,4-DCP的研究第86-99页
            3.3.3.1 不同体系对2,4-DCP降解效率的对比第86-87页
            3.3.3.2 Zn~0投加量对光助锌粉体系降解2,4-DCP的影响第87-88页
            3.3.3.3 反应前后锌粉表面形貌分析第88-89页
            3.3.3.4 在UV条件下ZnO和Zn~0对2,4-DCP降解效果的比较第89-90页
            3.3.3.5 溶液初始pH对不同体系降解2,4-DCP的影响第90-92页
            3.3.3.6 光照强度对UV和Zn~0/UV体系降解2,4-DCP的影响第92-93页
            3.3.3.7 温度对光助锌粉降解2,4-DCP的影响第93页
            3.3.3.8 污染物初始浓度对光助锌粉降解2,4-DCP的影响第93-94页
            3.3.3.9 通入N_2和O_2对光助锌粉降解2,4-DCP的影响第94-95页
            3.3.3.10 光助锌粉体系对4-CP和2-CP降解效果第95-97页
            3.3.3.11 Zn~0/UV体系降解2,4-DCP过程中Cl~-浓度的变化第97页
            3.3.3.12 Zn~0/UV体系降解2,4-DCP过程中Zn~(2+)浓度的变化第97-98页
            3.3.3.13 对Zn~(2+)的去除研究第98-99页
    3.4 光助锌粉体系羟基自由基的测定第99-100页
    3.5 小结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7页
全文总结第107-109页
创新之处第109-111页
不足与展望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碘掺杂TiO2/g—C3N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负载金属碳化物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催化产氢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