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精神的继承者—论韩国作家李陆史的创作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殖民地韩国知识分子的榜样——鲁迅 | 第8-11页 |
1.1 题目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中国、韩国的研究现状 | 第9页 |
1.3 论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 第9-11页 |
第2章 李陆史简介 | 第11-19页 |
2.1 李陆史的文学地位 | 第11-13页 |
2.2 李陆史发表的作品 | 第13-16页 |
2.3 李陆史文学的类型 | 第16-19页 |
第3章 李陆史的鲁迅研究及评价 | 第19-25页 |
3.1 《鲁迅追悼文》 | 第19-21页 |
3.2 李陆史研究的鲁迅文学思想 | 第21-23页 |
3.2.1 反封建主义思想 | 第21页 |
3.2.2 改造国民性意识 | 第21-22页 |
3.2.3 男性主义的精神 | 第22页 |
3.2.4 辩证法思想 | 第22-23页 |
3.3 李陆史研究的鲁迅抵抗精神:反抗绝望 | 第23-25页 |
第4章 李陆史作品的“鲁迅思想”延续 | 第25-32页 |
4.1 李陆史作品里面的鲁迅思想 | 第25-28页 |
4.1.1 实践主义思想 | 第25-26页 |
4.1.2 抵抗精神 | 第26-28页 |
4.2 李陆史作品与鲁迅作品的相同之处 | 第28-32页 |
4.2.1 思想观念的继承 | 第28页 |
4.2.2 创作观念的继承 | 第28-32页 |
第5章 李陆史作品的发展和创新 | 第32-39页 |
5.1 李陆史文学与鲁迅文学的不同之处 | 第32-35页 |
5.1.1 文学形式的不同 | 第32-33页 |
5.1.2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同 | 第33-35页 |
5.2 李陆史比鲁迅进一步的地方 | 第35-39页 |
5.2.1 浪漫性 | 第35-37页 |
5.2.2 崇高美 | 第37-38页 |
5.2.3 自我的凝聚与扩散 | 第38-3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9-41页 |
6.1 李陆史在韩国社会的影响力 | 第39-40页 |
6.2 李陆史在韩国历史上价值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4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