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第二章 车桥碰撞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研究 | 第18-34页 |
2.1 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介绍 | 第18-21页 |
2.1.1 ANSYS/LS-DYNA功能 | 第18页 |
2.1.2 LS-DYNA的算法 | 第18-21页 |
2.1.3 LS-DYNA使用简介 | 第21页 |
2.2 碰撞计算理论 | 第21-23页 |
2.2.1 接触概念及类型 | 第21-22页 |
2.2.2 接触—碰撞有限元算法 | 第22-23页 |
2.3 有限元单元介绍 | 第23-25页 |
2.3.1 SOLID164单元 | 第23-24页 |
2.3.2 LINK160单元 | 第24-25页 |
2.4 材料本构模型 | 第25-30页 |
2.4.1 HJC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25-29页 |
2.4.2 Cowper-Symonds钢材本构模型 | 第29-30页 |
2.5 LS-DYNA碰撞计算调试 | 第30-32页 |
2.5.1 沙漏能 | 第30-31页 |
2.5.2 滑移界面能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受撞桥梁撞击力仿真计算分析 | 第34-52页 |
3.1 现有规范关于撞击力规定 | 第34-38页 |
3.1.1 船桥撞击荷载计算公式 | 第34-37页 |
3.1.2 撞击力大小规定 | 第37-38页 |
3.2 有限元模型 | 第38-41页 |
3.2.0 车辆模型 | 第38-39页 |
3.2.1 桥梁模型 | 第39-40页 |
3.2.2 车-桥模型与模型检验 | 第40-41页 |
3.3 车桥碰撞撞击力计算 | 第41-49页 |
3.3.1 撞击力计算的多参数方法 | 第41页 |
3.3.2 车重对撞击荷载的影响 | 第41-47页 |
3.3.3 车速对撞击荷载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4 撞击荷载计算公式 | 第49页 |
3.4 应用比较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受撞桥梁结构受力计算 | 第52-70页 |
4.1 受撞桥梁结构受力分析 | 第52-58页 |
4.1.1 车桥能量转化分析 | 第52-54页 |
4.1.2 桥梁结构应力计算 | 第54-56页 |
4.1.3 桥梁结构变形计算 | 第56-58页 |
4.2 不同车重撞击桥梁结构受力计算 | 第58-64页 |
4.2.1 桥梁结构应力计算与变化规律 | 第59-62页 |
4.2.2 桥梁结构变形计算与变化规律 | 第62-64页 |
4.3 不同车速撞击桥梁结构受力计算 | 第64-68页 |
4.3.1 桥梁结构应力计算与变化规律 | 第64-67页 |
4.3.2 桥梁结构变形计算与变化规律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设有防撞措施时防撞效果研究 | 第70-82页 |
5.1 桥梁防撞装置简介 | 第70-71页 |
5.1.1 间接防撞设施构造 | 第70-71页 |
5.1.2 直接防撞设施构造 | 第71页 |
5.2 防超高车辆碰撞缓冲装置受力计算分析 | 第71-77页 |
5.2.1 薄壁钢管缓冲装置 | 第71-72页 |
5.2.2 桥梁结构撞击力变化 | 第72-73页 |
5.2.3 不同因素对防护效果的影响 | 第73-77页 |
5.3 泡沫铝材防护装置受力计算 | 第77-80页 |
5.3.1 泡沫铝材有限元模型 | 第78-79页 |
5.3.2 泡沫铝防护设施防撞效果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2页 |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附录A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