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1页 |
1.1 汽车座椅的安全性 | 第6-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水平 | 第7-8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与水平 | 第7页 |
1.2.2 国内发展情况 | 第7-8页 |
1.3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9-11页 |
第二章 有限元理论 | 第11-23页 |
2.1 静力分析的有限元理论 | 第11-14页 |
2.1.1 线弹性静力学问题析 | 第11-13页 |
2.1.2 有限元单元法求解收敛准则 | 第13-14页 |
2.2 有限元单元基本理论 | 第14-22页 |
2.2.1 板壳单元弯曲的基本理论 | 第14-17页 |
2.2.2 四节点四面体单元 | 第17-20页 |
2.2.3 梁单元 | 第20-21页 |
2.2.4 质量单元 | 第21页 |
2.2.5 刚性单元 | 第21-22页 |
2.2.6 弹簧单元 | 第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后排座椅有限元模型 | 第23-33页 |
3.1 Hyper Works软件概述 | 第23页 |
3.2 后排座椅及周边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3-30页 |
3.2.1 后排座椅与相关白车身模型的简化 | 第24-25页 |
3.2.2 网格的划分 | 第25-27页 |
3.2.3 网格质量的要求 | 第27页 |
3.2.4 单元属性的定义 | 第27页 |
3.2.5 单元材料的定义 | 第27-29页 |
3.2.6 单元的连接 | 第29-30页 |
3.3 人体仿真模块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3.3.1 人体仿真模块的几何模型的简化 | 第30页 |
3.3.2 人体仿真模块的网格划分 | 第30-31页 |
3.3.3 接触条件的设置 | 第31页 |
3.4 安全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3.5 后排座椅以及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约束设置 | 第31-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后排座椅安全带固定点有限元强度分析 | 第33-45页 |
4.1 LS-DYNA软件简介 | 第33-35页 |
4.1.1 有限元模型的数学模型 | 第33-35页 |
4.2 有限元模型载荷加载 | 第35-37页 |
4.2.1 加载方式的选择 | 第35-37页 |
4.3 后排座椅安全带固定点仿真模型的强度理论与判定标准 | 第37-39页 |
4.3.1 安全带固定点仿真模型的强度判定指标 | 第37-39页 |
4.3.2 有限元模型仿真的准确性评价指标 | 第39页 |
4.3.3 有限元模型仿真合理性的评价指标 | 第39页 |
4.4 后排座椅中间安全带固定点仿真模型的理论 | 第39-41页 |
4.4.1 座椅安全带固定点的布置规定 | 第39-41页 |
4.5 后排座椅中间安全带固定点强度仿真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4.5.1 后排座椅中间安全带上固定点的强度分析 | 第41-42页 |
4.5.2 白车身上座椅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分析 | 第42-4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后排座椅安全带固定点有限元模型结构优化及验证 | 第45-56页 |
5.1 BEP方法简介 | 第45-46页 |
5.2 方案优化 | 第46-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总结 | 第56-57页 |
6.2 本文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