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褶伞菌论文

菌草栽培香菇菌株筛选及其最佳后熟期的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1. 香菇的菌种鉴定研究现状第11页
    1.2. 香菇的育种历史及现状第11-12页
    1.3. 香菇的品种鉴定第12-13页
    1.4.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第13-16页
        1.4.1. 形态特征第13页
        1.4.2. 生态习性第13-14页
        1.4.3. 营养条件第14-15页
        1.4.4. 生长环境条件第15-16页
    1.5. 香菇的人工栽培史第16-18页
        1.5.1. 香菇原木"砍花"法第17页
        1.5.2. 香菇段木接种法第17页
        1.5.3. 香菇木屑代料栽培法第17-18页
        1.5.4 香菇菌草栽培法第18页
    1.6. 菌草栽培香菇技术第18-19页
        1.6.1. 菌草技术的相关定义第18-19页
        1.6.2. 菌草栽培香菇的优点第19页
    1.7. 香菇的袋式栽培的管理模式第19-21页
        1.7.1. 栽培料的制作第20页
        1.7.2. 装料及灭菌第20页
        1.7.3. 冷却接种第20页
        1.7.4. 菌袋培养及污染菌袋的防控第20-21页
        1.7.5. 后熟期管理第21页
        1.7.6. 香菇转色第21页
        1.7.7. 香菇出菇第21页
    1.8. 食用菌后熟的相关研究第21-23页
    1.9. 病虫害及杂菌的防治第23-24页
        1.9.1. 常见污染第23页
        1.9.2. 出现原因第23页
        1.9.3. 防治方法第23-24页
    1.10. 研究意义第24页
    1.1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香菇菌种鉴定及其亲缘性分析第25-4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5-32页
        2.1.1 供试菌株第25-26页
        2.1.2 试验所用试剂配置第26-27页
        2.1.3 试验所购买试剂第27页
        2.1.4 试验所用仪器第27页
        2.1.5 实验方法第27-32页
    2.2 结果分析第32-46页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2-33页
        2.2.2 ITS分析第33-36页
        2.2.3 RAPD分析第36-44页
        2.2.4 拮抗实验第44-46页
    2.3 讨论第46-47页
        2.3.1 ITS实验第46页
        2.3.2 RAPD实验第46页
        2.3.3 拮抗实验第46-47页
    2.4 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菌草香菇优势菌株的筛选第48-6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8-52页
        3.1.1 供试菌株第48页
        3.1.2 培养配方第48页
        3.1.3 溶液配制第48-49页
        3.1.4 香菇原种制作第49页
        3.1.5 栽培设施第49-50页
        3.1.6 试验方法第50-52页
    3.2 结果分析第52-62页
        3.2.1. 不同菌株试管中生长速度及长势研究第52-54页
        3.2.2. 不同菌株栽培袋生长速度研究第54-55页
        3.2.3. 不同菌株液体菌种中酶活性的变化第55-56页
        3.2.4. 不同菌株栽培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第56-58页
        3.2.5. 不同菌株出菇子实体商品性状第58-61页
        3.2.6. 不同菌株出菇产量第61-62页
    3.3 讨论第62-64页
        3.3.1. 不同菌株试管生长速度及长势研究第62页
        3.3.2. 不同菌株栽培袋生长速度研究第62-63页
        3.3.3. 不同菌株液体菌种酶活性变化第63页
        3.3.4. 不同菌株栽培袋中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第63页
        3.3.5. 不同菌株出菇子实体商品性状第63-64页
        3.3.6. 不同菌株出菇产量第64页
    3.4 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菌草香菇最佳后熟期的研究第65-9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5-68页
        4.1.1 供试菌株第65页
        4.1.2 栽培料配方第65页
        4.1.3 栽培设施第65页
        4.1.4 试验方法第65-68页
    4.2 结果分析第68-69页
        4.2.1 不同后熟期对菌棒转色程度的影响第68-69页
    4.3 结果分析第69-88页
        4.3.1 不同后熟期对菌棒转色程度的影响第69-70页
        4.3.2 不同后熟期对香菇生长周期及菇蕾出现时间的影响第70-74页
        4.3.4 不同后熟期对香菇产量的影响第74-80页
        4.3.5 不同后熟期对菌棒影响第80-82页
        4.3.6 不同后熟期对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第82-87页
        4.3.7 不同后熟期对子实体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第87-88页
    4.4 讨论第88-91页
        4.4.1. 不同后熟期对菌棒转色的影响第88页
        4.4.2. 不同后熟期对生长周期及菇蕾出现时间的影响第88-89页
        4.4.3. 不同后熟期对香菇商品性状的影响第89页
        4.4.4. 不同后熟期对香菇产量的影响第89-90页
        4.4.5. 不同后熟期对香菇菌棒的影响第90页
        4.4.6. 不同后熟期对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第90-91页
        4.4.7. 不同后熟期对子实体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第91页
    4.5 小结第91页
全文总结第91-93页
    总结第91页
    创新点第91-92页
    研究不足第92页
    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6页
附录第96-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艺术再现中“真实”的多重内涵--以对比委拉斯凯兹《宫娥》与森村泰昌“宫娥”系列作品为切入
下一篇:甘蔗主要原始种与栽培种的miRNA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