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香菇的菌种鉴定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 香菇的育种历史及现状 | 第11-12页 |
1.3. 香菇的品种鉴定 | 第12-13页 |
1.4.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6页 |
1.4.1. 形态特征 | 第13页 |
1.4.2. 生态习性 | 第13-14页 |
1.4.3. 营养条件 | 第14-15页 |
1.4.4. 生长环境条件 | 第15-16页 |
1.5. 香菇的人工栽培史 | 第16-18页 |
1.5.1. 香菇原木"砍花"法 | 第17页 |
1.5.2. 香菇段木接种法 | 第17页 |
1.5.3. 香菇木屑代料栽培法 | 第17-18页 |
1.5.4 香菇菌草栽培法 | 第18页 |
1.6. 菌草栽培香菇技术 | 第18-19页 |
1.6.1. 菌草技术的相关定义 | 第18-19页 |
1.6.2. 菌草栽培香菇的优点 | 第19页 |
1.7. 香菇的袋式栽培的管理模式 | 第19-21页 |
1.7.1. 栽培料的制作 | 第20页 |
1.7.2. 装料及灭菌 | 第20页 |
1.7.3. 冷却接种 | 第20页 |
1.7.4. 菌袋培养及污染菌袋的防控 | 第20-21页 |
1.7.5. 后熟期管理 | 第21页 |
1.7.6. 香菇转色 | 第21页 |
1.7.7. 香菇出菇 | 第21页 |
1.8. 食用菌后熟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1.9. 病虫害及杂菌的防治 | 第23-24页 |
1.9.1. 常见污染 | 第23页 |
1.9.2. 出现原因 | 第23页 |
1.9.3. 防治方法 | 第23-24页 |
1.10.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1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香菇菌种鉴定及其亲缘性分析 | 第25-4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5-26页 |
2.1.2 试验所用试剂配置 | 第26-27页 |
2.1.3 试验所购买试剂 | 第27页 |
2.1.4 试验所用仪器 | 第27页 |
2.1.5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32-46页 |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2.2.2 ITS分析 | 第33-36页 |
2.2.3 RAPD分析 | 第36-44页 |
2.2.4 拮抗实验 | 第44-46页 |
2.3 讨论 | 第46-47页 |
2.3.1 ITS实验 | 第46页 |
2.3.2 RAPD实验 | 第46页 |
2.3.3 拮抗实验 | 第46-47页 |
2.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菌草香菇优势菌株的筛选 | 第48-6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48页 |
3.1.2 培养配方 | 第48页 |
3.1.3 溶液配制 | 第48-49页 |
3.1.4 香菇原种制作 | 第49页 |
3.1.5 栽培设施 | 第49-50页 |
3.1.6 试验方法 | 第50-52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52-62页 |
3.2.1. 不同菌株试管中生长速度及长势研究 | 第52-54页 |
3.2.2. 不同菌株栽培袋生长速度研究 | 第54-55页 |
3.2.3. 不同菌株液体菌种中酶活性的变化 | 第55-56页 |
3.2.4. 不同菌株栽培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56-58页 |
3.2.5. 不同菌株出菇子实体商品性状 | 第58-61页 |
3.2.6. 不同菌株出菇产量 | 第61-62页 |
3.3 讨论 | 第62-64页 |
3.3.1. 不同菌株试管生长速度及长势研究 | 第62页 |
3.3.2. 不同菌株栽培袋生长速度研究 | 第62-63页 |
3.3.3. 不同菌株液体菌种酶活性变化 | 第63页 |
3.3.4. 不同菌株栽培袋中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 第63页 |
3.3.5. 不同菌株出菇子实体商品性状 | 第63-64页 |
3.3.6. 不同菌株出菇产量 | 第64页 |
3.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菌草香菇最佳后熟期的研究 | 第65-9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8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65页 |
4.1.2 栽培料配方 | 第65页 |
4.1.3 栽培设施 | 第65页 |
4.1.4 试验方法 | 第65-68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4.2.1 不同后熟期对菌棒转色程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69-88页 |
4.3.1 不同后熟期对菌棒转色程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2 不同后熟期对香菇生长周期及菇蕾出现时间的影响 | 第70-74页 |
4.3.4 不同后熟期对香菇产量的影响 | 第74-80页 |
4.3.5 不同后熟期对菌棒影响 | 第80-82页 |
4.3.6 不同后熟期对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 第82-87页 |
4.3.7 不同后熟期对子实体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87-88页 |
4.4 讨论 | 第88-91页 |
4.4.1. 不同后熟期对菌棒转色的影响 | 第88页 |
4.4.2. 不同后熟期对生长周期及菇蕾出现时间的影响 | 第88-89页 |
4.4.3. 不同后熟期对香菇商品性状的影响 | 第89页 |
4.4.4. 不同后熟期对香菇产量的影响 | 第89-90页 |
4.4.5. 不同后熟期对香菇菌棒的影响 | 第90页 |
4.4.6. 不同后熟期对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 第90-91页 |
4.4.7. 不同后熟期对子实体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91页 |
4.5 小结 | 第91页 |
全文总结 | 第91-93页 |
总结 | 第91页 |
创新点 | 第91-92页 |
研究不足 | 第92页 |
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附录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