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 第11-13页 |
1.1.1 消逝的童年 | 第11页 |
1.1.2 童年意识的觉醒 | 第11-12页 |
1.1.3 我国儿童活动中心空间使用现状 | 第12-13页 |
1.1.4 积极心理学蓬勃发展带来新视野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1 儿童概念的由来及界定 | 第14-15页 |
1.3.2 儿童活动中心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1.3.3 空间形态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1.4.1 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4.2 儿童活动中心相关研究 | 第17-23页 |
1.4.3 空间形态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6页 |
1.6.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26页 |
1.6.2 研究思路的创新 | 第26页 |
本章引注 | 第26-28页 |
第2章 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情绪空间” | 第28-41页 |
2.1 积极心理学的来源 | 第28-29页 |
2.2 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 第29-32页 |
2.2.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2.2.2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 第30-32页 |
2.3 儿童积极人格的建构 | 第32-38页 |
2.3.1 积极情绪的“扩展-构建”理论 | 第32-33页 |
2.3.2 人格的“渐变论” | 第33页 |
2.3.3 “培养天才”与“良好品德和积极力量”的研究 | 第33-34页 |
2.3.4 儿童积极人格的建构方法 | 第34-38页 |
2.4 对“积极情绪空间”的初步探讨 | 第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本章引注 | 第39-41页 |
第3章 “积极情绪空间”的调查研究 | 第41-65页 |
3.1 儿童活动中心实例调查研究 | 第41-49页 |
3.1.1 绵阳市少年宫调查研究 | 第41-43页 |
3.1.2 成都市青少年宫调查研究 | 第43-46页 |
3.1.3 成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调查研究 | 第46-48页 |
3.1.4 调查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3.2 儿童“积极情绪空间”的调查研究 | 第49-63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49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49-51页 |
3.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1-62页 |
3.2.4 调查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积极的空间形态属性”研究 | 第65-79页 |
4.1 研究思路 | 第65页 |
4.2 “积极的空间形态属性”调查研究 | 第65-74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65页 |
4.2.2 研究方法 | 第65-66页 |
4.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6-74页 |
4.3 其它相关研究 | 第74-76页 |
4.3.1 儿童的“图案偏好” | 第74-75页 |
4.3.2 儿童的“领域感偏好” | 第75页 |
4.3.3 儿童发展的“多极性偏好” | 第75-76页 |
4.3.4 儿童的尺度概念 | 第76页 |
4.4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活动中心空间形态模式 | 第79-102页 |
5.1 模式一:做计划的空间 | 第80-83页 |
5.2 模式二:爱与被爱的空间 | 第83-86页 |
5.3 模式三:积极行动的空间 | 第86-89页 |
5.4 模式四:自省的空间 | 第89-92页 |
5.5 模式五:服务他人的空间 | 第92-95页 |
5.6 模式六:游戏的空间 | 第95-97页 |
5.7 模式七:考试辅导的空间 | 第97-100页 |
5.8 七种模式的选用方法 | 第100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附录 | 第107-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