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12页 |
(一) 研究的目标 | 第12页 |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页 |
(三)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页 |
五、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二) 比较分析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必要性分析 | 第13-20页 |
一、金融衍生产品的高风险性要求对其进行监管 | 第13-17页 |
(一) 市场风险 | 第13页 |
(二) 流动性风险 | 第13-14页 |
(三) 信用风险 | 第14-15页 |
(四) 定价风险 | 第15-16页 |
(五) 法律风险 | 第16-17页 |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负面影响要求对其进行监管 | 第17-18页 |
(一) 市场参与者互相依赖加深导致市场的不稳定 | 第17页 |
(二) 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性增强了整个市场的投机性 | 第17-18页 |
三、金融衍生产品的国际化发展要求对其进行监管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美国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监管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0-28页 |
一、美国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6页 |
(一) 美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现状 | 第20-21页 |
(二) 美国金融衍生产品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1-26页 |
二、美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28页 |
(一) 保证金融衍生产品与实体经济不脱钩 | 第26页 |
(二) 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 第26-27页 |
(三) 对高风险金融衍生产品的研发持审慎态度 | 第27页 |
(四) 通过透明信息规范金融机构的创新行为 | 第27页 |
(五) 重点关注二级市场的建设 | 第27页 |
(六) 防范金融衍生产品的跨市场风险传导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35页 |
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体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一) 分业监管模式造成监管主体的多元化 | 第28页 |
(二) 监管对象多元化与监管手段一元化之间存在矛盾 | 第28-29页 |
(三) 金融衍生产品信息披露制度长期不完善 | 第29页 |
(四) 自律监管组织功能不完善 | 第29-30页 |
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一)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立法现状 | 第30-32页 |
(二)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第五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制度的完善 | 第35-42页 |
一、完善统一协调相关法律规范 | 第35-36页 |
(一) 制订《金融统一监管法》 | 第35页 |
(二) 健全配套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法律、法规 | 第35-36页 |
(三) 全面修订和完善《破产法》、《担保法》和《合同法》等部门法 | 第36页 |
(四) 进一步完善修订《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部门法 | 第36页 |
二、建立一首多层渐进式监管模式 | 第36-38页 |
(一) 现行监管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 第36-37页 |
(二) 我国建立一首多层渐进式监管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 第37-38页 |
三、健全强化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 第38-40页 |
(一) 树立风险内部控制理念 | 第38页 |
(二) 风险内部控制总体制度安排 | 第38页 |
(三) 提升评级模型的透明度 | 第38-39页 |
(四) 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 第39页 |
(五) 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 | 第39-40页 |
四、加强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合作 | 第40-42页 |
(一) 积极建立国际法效力的国际监管合作协议 | 第40-41页 |
(二) 以国内法确认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习惯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