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21页 |
(一) 选题背景与依据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1、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2、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1、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二、MOOC的概述 | 第21-31页 |
(一) MOOC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 MOOC的相关课程平台及运作模式 | 第22-25页 |
1. 国内外的知名课程平台 | 第22-24页 |
2. 尔雅通识课的运作模式 | 第24-25页 |
(三) MOOC的构成要素 | 第25-26页 |
1. 课堂讲授 | 第25-26页 |
2. 问题探讨 | 第26页 |
3. 测试评估 | 第26页 |
(四) MOOC的教学模式 | 第26-27页 |
1. 全慕课教学 | 第27页 |
2. 翻转课堂 | 第27页 |
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第27页 |
(五) MOOC的特点 | 第27-31页 |
1. 个性化 | 第28页 |
2. 灵活性 | 第28-29页 |
3. 交互性 | 第29页 |
4. 自主性 | 第29-30页 |
5. 完整性 | 第30-31页 |
三、MOOC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第31-37页 |
(一) MOOC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机遇 | 第31-34页 |
1. MOOC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 第31-32页 |
2. MOOC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 | 第32页 |
3. MOOC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第32-33页 |
4. MOOC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 第33-34页 |
(二) MOOC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挑战 | 第34-37页 |
1. MOOC对传统教育主体权威的构成了挑战 | 第34页 |
2. MOOC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构成了挑战 | 第34-35页 |
3. MOOC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者素养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35页 |
4. MOOC使西方国家的政治渗透加强,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造成一定的冲击 | 第35-37页 |
四、高校利用MOOC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分析——以湖北大学尔雅通识课(MOOC)平台为例 | 第37-53页 |
(一) 大学生对MOOC的认知和运用情况 | 第37-46页 |
1. 大学生对MOOC的认知情况 | 第37-38页 |
2. 大学生对MOOC的运用情况 | 第38-40页 |
3. 大学生参与MOOC的目的 | 第40-41页 |
4. 大学生对MOOC的看法 | 第41-46页 |
(二) 高校利用MOOC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 | 第46-49页 |
1. MOOC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产生的影响调查 | 第46-48页 |
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使用MOOC的情况 | 第48-49页 |
(三) MOOC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49-53页 |
1. MOOC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2. MOOC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50-53页 |
五、将MOOC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中的对策 | 第53-59页 |
(一) 国家层面 | 第53-54页 |
1. 制定相关的管控制度 | 第53页 |
2. 促进MOOC的激励机制建设 | 第53-54页 |
3. 建立系统完善的高校MOOC课程体系 | 第54页 |
(二) 高校层面 | 第54-55页 |
1. 主动推出本校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课程 | 第54-55页 |
2. 加大对MOOC的投入力度 | 第55页 |
3. 建立高效MOOC的运营机制 | 第55页 |
(三) 教师层面 | 第55-57页 |
1.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迎接挑战 | 第55-56页 |
2. 投身于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 | 第56页 |
3. 充实理论知识,加强课题研究 | 第56-57页 |
4. 提高信息能力 | 第57页 |
(四) 学习者层面 | 第57-59页 |
1. 提高信息素养 | 第57-58页 |
2. 明确学习动机,主动参与MOOC学习 | 第58页 |
3. 增加自主性和自律性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