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及演奏技法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0页 |
1 普罗科菲耶夫生平及其作品创作背景 | 第10-16页 |
1.1 童年时期与早期创作 | 第10-11页 |
1.2 学院学习与首次公演 | 第11-12页 |
1.3 移民之路 | 第12-14页 |
1.4 早期风格总结 | 第14-16页 |
2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文本分析 | 第16-40页 |
2.1 曲式结构与调性布局 | 第16-23页 |
2.1.1 第一乐章 | 第16-18页 |
2.1.2 第二乐章 | 第18-20页 |
2.1.3 第三乐章 | 第20-21页 |
2.1.4 第四乐章 | 第21-23页 |
2.2 和声分析 | 第23-33页 |
2.2.1 和声进行的个性化特征 | 第24-26页 |
2.2.2 三度结构和弦的运用 | 第26-28页 |
2.2.3 非三度和弦结构的运用 | 第28-31页 |
2.2.4 C大调的主持续音进行 | 第31-33页 |
2.3 主题的旋律特征 | 第33-35页 |
2.3.1 以较短的音组模进构成旋律线条 | 第33页 |
2.3.2 以传统的民歌音调构成旋律 | 第33页 |
2.3.3 以跨八度连续大跳构成非声乐性旋律 | 第33-34页 |
2.3.4 旋律中的远关系离调 | 第34-35页 |
2.4 复调思维 | 第35-40页 |
2.4.1 节奏、节拍的错位运用 | 第35-36页 |
2.4.2 民族化支声复调的运用 | 第36-37页 |
2.4.3 无穷动形式的运用 | 第37-38页 |
2.4.4 线性思维的运用 | 第38-40页 |
3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分析 | 第40-50页 |
3.1 技术元素分析 | 第40-43页 |
3.1.1 节奏节拍的变换 | 第40页 |
3.1.2 重音的变化 | 第40-41页 |
3.1.3 踏板的运用 | 第41-42页 |
3.1.4 敲击式弹奏法 | 第42-43页 |
3.2 演奏技法分析 | 第43-47页 |
3.2.1 第一乐章 | 第43-44页 |
3.2.2 第二乐章 | 第44-45页 |
3.2.3 第三乐章 | 第45-46页 |
3.2.4 第四乐章 | 第46-47页 |
3.3 不同演奏版本比较分析 | 第47-50页 |
3.3.1 里赫特版 | 第47-48页 |
3.3.2 普列特涅夫版 | 第48页 |
3.3.3 演奏版本的比较分析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