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单箱双室箱梁的有效翼缘分布宽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6页
    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2 箱梁的剪力滞效应第11-14页
        1.2.1 剪力滞效应的定义第11-12页
        1.2.2 箱梁剪力滞效应的研究方法第12-14页
    1.3 本论文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问题第14-16页
        1.3.1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4页
        1.3.2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第14-15页
        1.3.3 本论文所提问题的解决思路第15-16页
2 单箱双室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的数值模型研究第16-24页
    2.1 有限元理论第16-17页
    2.2 有机玻璃模型研究第17-18页
    2.3 单箱双室箱梁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8-20页
        2.3.1 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第18-19页
        2.3.2 材料参数第19页
        2.3.3 网格划分第19页
        2.3.4 荷载工况第19-20页
    2.4 单箱双室箱梁实验与模型的对比分析第20-23页
        2.4.1 应力第20-22页
        2.4.2 挠度第22-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3 单箱双室简支梁桥的有效翼缘分布宽度研究第24-35页
    3.1 单箱双室简支梁桥各参数取值范围的界定第24-27页
        3.1.1 跨径第24页
        3.1.2 高跨比第24-25页
        3.1.3 箱梁截面细部尺寸第25-27页
    3.2 单箱双室简支梁桥APDL参数化模型的建立第27-29页
        3.2.1 各项参数第27-28页
        3.2.2 荷载工况第28页
        3.2.3 模型建立第28页
        3.2.4 挠度分析第28-29页
    3.3 剪力滞效应影响下的有效翼缘分布宽度的分析方法第29-32页
        3.3.1 单箱单室箱梁第29-31页
        3.3.2 单箱双室箱梁第31-32页
    3.4 单箱双室简支梁的有效翼缘分布宽度研究第32-34页
    3.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4 单箱双室连续梁桥的有效翼缘分布宽度研究第35-52页
    4.1 单箱双室连续梁各参数取值范围的界定第35-36页
        4.1.1 边中跨比第35页
        4.1.2 高跨比第35-36页
    4.2 单箱双室连续梁APDL参数化模型的建立第36-38页
        4.2.1 各项参数第36-37页
        4.2.2 荷载工况第37页
        4.2.3 模型建立第37-38页
        4.2.4 挠度分析第38页
    4.3 单箱双室连续梁的有效翼缘分布宽度研究第38-51页
        4.3.1 中间跨第38-45页
        4.3.3 边跨第45-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5 单箱双室截面悬臂梁桥的有效翼缘分布宽度研究第52-58页
    5.1 单箱双室悬臂梁各参数取值范围的界定第52页
    5.2 单箱双室截面悬臂梁桥APDL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2-54页
        5.2.1 各项参数第52页
        5.2.2 荷载工况第52-53页
        5.2.3 模型建立第53页
        5.2.4 挠度分析第53-54页
    5.3 单箱双室悬臂梁桥有效翼缘分布宽度研究第54-57页
    5.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6 单箱双室箱梁有效翼缘分布宽度取值建议第58-64页
    6.1 单箱双室箱梁有效翼缘分布宽度取值的可靠度标准第58页
    6.2 单箱双室箱梁有效翼缘分布宽度取值的规律总结第58-61页
        6.2.1 简支梁第59页
        6.2.2 连续梁第59-61页
        6.2.3 悬臂梁第61页
    6.3 单箱双室箱梁有效翼缘分布宽度设计建议取值第61-6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7.1 结论第64-65页
    7.2 展望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圆端形空心墩日照温度效应研究
下一篇:矮墩连续梁桥抗震性能分析及减隔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