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1 干热风灾害指标 | 第14-15页 |
1.2.2 干热风对冬小麦冠层碳同化的影响 | 第15-17页 |
1.2.3 干热风对冬小麦叶片光合的影响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干热风对灌浆期冬小麦冠层碳同化的影响 | 第21-34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2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1.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1.4 测定原理 | 第23页 |
2.1.5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2.2.1 冬小麦灌浆期内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 | 第24-28页 |
2.2.1.1 冬小麦生育期记录 | 第24页 |
2.2.1.2 灌浆期内气象因子的日变化 | 第24-27页 |
2.2.1.3 灌浆期内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平均日变化 | 第27页 |
2.2.1.4 灌浆期内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日总量 | 第27-28页 |
2.2.2 干热风与非干热风日气象因子比较 | 第28-29页 |
2.2.3 干热风日与非干热风日冠层碳同化比较 | 第29页 |
2.2.4 冠层碳同化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 | 第29-30页 |
2.2.5 冠层碳同化与气温的关系 | 第30-31页 |
2.2.6 冠层碳同化与大气相对湿度的关系 | 第31页 |
2.2.7 多气象因子与冠层碳同化关系比较 | 第31-32页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干热风对灌浆期冬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4-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3.1.1 试验设计与观测项目 | 第34-35页 |
3.1.1.1 试验设计 | 第34-35页 |
3.1.1.2 观测项目 | 第35页 |
3.1.2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3.2.1 干热风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光响应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2 干热风对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3 干热风对冬小麦旗叶瞬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38页 |
3.2.4 干热风对冬小麦旗叶气孔导度及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5 干热风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3.3.1 干热风对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1页 |
3.3.2 干热风对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3 干热风对旗叶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与非气孔限制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7页 |
4.1 结论 | 第44-45页 |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5-47页 |
4.2.1 研究不足 | 第45页 |
4.2.2 未来展望与研究领域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