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权利保护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隐名股东及其资格认定 | 第10-19页 |
| (一)隐名股东的界定 | 第10-11页 |
| (二)隐名股东的成因与典型分类 | 第11-13页 |
| (三)隐名股东法律资格认定的原则 | 第13-15页 |
| 1.各方主体利益相均衡原则 | 第13-14页 |
| 2.保持公司社团关系的稳定性原则 | 第14-15页 |
| 3.禁止规避法律原则 | 第15页 |
| 4.私法自治原则 | 第15页 |
| (四)隐名股东法律资格认定的理论学说 | 第15-19页 |
| 1.实质说 | 第16页 |
| 2.形式认定说 | 第16-17页 |
| 3.区别说 | 第17-19页 |
| 二、隐名股东权利保护的现状及其不足 | 第19-24页 |
| (一)隐名股东权利保护的立法及不足 | 第19-22页 |
| 1.我国法律对隐名股东权利保护的规定 | 第19-21页 |
| 2.隐名股东权利保护立法上存在的缺陷 | 第21-22页 |
| (二)隐名股东权利保护的司法实践及不足 | 第22-24页 |
| 三、完善我国隐名股东权利保护的思考 | 第24-32页 |
| (一)隐名股东权利保护模式分析 | 第24-27页 |
| 1.隐名(间接)代理模式 | 第24-26页 |
| 2.信托制度模式 | 第26-27页 |
| (二)完善隐名股东资格认定制度 | 第27-30页 |
| 1.正确看待隐名股东法律资格认定问题 | 第27-28页 |
| 2.完善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立法建议 | 第28-30页 |
| (三)隐名股东权利保护的具体制度 | 第30-32页 |
| 1.完善股权信托制度 | 第30-31页 |
| 2.完善《公司法解释(三)》的相关制度 | 第31-32页 |
| 结语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