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0 前言 | 第11-14页 |
|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11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 ·论文工作量 | 第13-14页 |
| 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33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4页 |
| ·岩石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大地构造属性 | 第14-19页 |
| ·宽坪岩群 | 第15-16页 |
| ·二郎坪岩石构造单元 | 第16页 |
| ·秦岭岩群 | 第16-17页 |
| ·龟山岩组及南湾岩组 | 第17页 |
| ·构造混杂岩带 | 第17页 |
| ·桐柏北部高压岩片单元 | 第17-18页 |
| ·桐柏核部杂岩单元 | 第18页 |
| ·桐柏南部高压岩片单元 | 第18页 |
| ·随州构造变形带 | 第18页 |
| ·花岗岩体及其构造意义 | 第18-19页 |
| ·主要边界韧性剪切带及断裂 | 第19-33页 |
| ·油房庄韧性剪切带(f_1) | 第19-23页 |
| ·小董庄韧性剪切带(f_2) | 第23页 |
| ·王小庄韧性剪切带(f_3) | 第23页 |
| ·王老家韧性剪切带(f_4) | 第23页 |
| ·好汉坡韧性剪切带(f_5) | 第23-24页 |
| ·松扒韧性剪切带(f_6) | 第24-26页 |
| ·老湾断裂(f_7) | 第26页 |
| ·李家庄韧性剪切带(f_8) | 第26页 |
| ·娘娘庙韧性剪切带(f_9) | 第26页 |
| ·固庙韧性剪切带(f_(10)) | 第26-29页 |
| ·新城(脆-)韧性剪切带(f_(11)) | 第29-31页 |
| ·马鞍山韧性剪切带(f_(12)) | 第31页 |
| ·新市韧性剪切带(f_(13)) | 第31-33页 |
| 2 构造变形样式 | 第33-46页 |
| ·印支期陆-陆俯冲碰撞变形样式 | 第33-41页 |
| ·第一幕变形的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 | 第33-36页 |
| ·第二幕变形的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 | 第36-39页 |
| ·第三幕变形的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 | 第39-41页 |
| ·燕山期碰撞后陆内变形样式 | 第41-43页 |
| ·第四幕变形的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 | 第41-43页 |
| ·第五幕变形的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 | 第43页 |
| ·造山带整体构造样式 | 第43-46页 |
| 3 变形时间厘定 | 第46-48页 |
| 4 桐柏碰撞造山带及其邻区的动力学演化 | 第48-65页 |
| ·前印支期洋-陆俯冲过程的动力学演化 | 第48页 |
| ·印支期陆-陆俯冲碰撞过程的动力学演化 | 第48-63页 |
| ·桐柏山高压岩石的折返剥露过程 | 第48-50页 |
| ·高压-超高压岩石的重要折返机制:造山带挤出构造 | 第50-61页 |
| ·造山带挤出构造的几何形态 | 第52-53页 |
| ·造山带挤出构造的边界断裂特征 | 第53-55页 |
| ·造山带挤出构造的挤出路径 | 第55-56页 |
| ·造山带挤出构造的挤出动力来源 | 第56-58页 |
| ·造山带挤出构造的重新归类划分 | 第58-61页 |
| ·造山带挤出构造对桐柏一大别一苏鲁造山带高压一超高压岩石折返过程的 约束 | 第61-63页 |
| ·榴辉岩相挤出阶段(D_0) | 第61-62页 |
| ·角闪岩相挤出阶段(D_1) | 第62页 |
| ·绿片岩相挤出阶段(D_2) | 第62-63页 |
| ·燕山期碰撞后陆内变形的动力学演化 | 第63-65页 |
| 5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