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基础理论 | 第14-18页 |
2.1 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法治精神的概述 | 第14页 |
2.1.2 大学生法治精神的概述 | 第14-15页 |
2.2 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内容 | 第15-18页 |
2.2.1 法律知识的输入 | 第15-16页 |
2.2.2 法治意识的熏陶 | 第16页 |
2.2.3 法律能力的培养 | 第16-18页 |
第3章 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必要性 | 第18-24页 |
3.1 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现状 | 第18-21页 |
3.1.1 关注法治,但对法治精神的认知不足 | 第19-20页 |
3.1.2 遵从法治,但对法治精神的信任不够 | 第20-21页 |
3.2 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 第21-24页 |
3.2.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体现 | 第21-22页 |
3.2.2 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 第22页 |
3.2.3 提高学校法治水平的需要 | 第22页 |
3.2.4 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4章 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探析 | 第24-31页 |
4.1 社会因素 | 第24-26页 |
4.1.1 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 第24-25页 |
4.1.2 现实法治实施的影响 | 第25-26页 |
4.2 学校因素 | 第26-29页 |
4.2.1 教学安排的影响 | 第26-27页 |
4.2.2 师资力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4.2.3 教学方式的影响 | 第28-29页 |
4.3 学生因素 | 第29-31页 |
4.3.1 自身法律知识的影响 | 第29-30页 |
4.3.2 自身法治信仰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5章 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路径 | 第31-42页 |
5.1 确立相关的学校顶层设计 | 第31-33页 |
5.1.1 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 | 第31-32页 |
5.1.2 健全高校民主管理机制 | 第32-33页 |
5.2 优化教学质量 | 第33-37页 |
5.2.1 调整法律教育的课程内容 | 第33-35页 |
5.2.2 提高师资队伍的法律素养 | 第35页 |
5.2.3 改革法律教学方式 | 第35-37页 |
5.3 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环境 | 第37-42页 |
5.3.1 搭建校园网络教育平台 | 第38-39页 |
5.3.2 完善校园法律组织建设 | 第39-40页 |
5.3.3 推进校园听证制度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