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4-18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国内外花境文献研究 | 第18-31页 |
2.1 国外文献研究 | 第18-23页 |
2.1.1 国外文献数量及发表情况 | 第18-20页 |
2.1.2 国外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2.1.2.1 植物材料 | 第20-21页 |
2.1.2.2 设计理论 | 第21-23页 |
2.2 国内文献研究 | 第23-29页 |
2.2.1 国内文献数量及发表情况 | 第23-25页 |
2.2.2 国内文献研究内容 | 第25-29页 |
2.2.2.1 理论研究 | 第25-27页 |
2.2.2.2 植物材料 | 第27-28页 |
2.2.2.3 设计理论 | 第28页 |
2.2.2.4 研究分布主要地域 | 第28-29页 |
2.3 小结 | 第29-31页 |
3 杭州花境现状调查 | 第31-48页 |
3.1 花境应用设计现状调查 | 第31-45页 |
3.1.1 调查地点与时间 | 第31页 |
3.1.2 调查结果 | 第31-45页 |
3.2 花境应用调查分析 | 第45-48页 |
3.2.1 混合花境居多,主体依赖木本 | 第45-46页 |
3.2.2 类型不断出新,展示做法居多 | 第46页 |
3.2.3 追求色彩丰富,但细碎感仍强 | 第46-47页 |
3.2.4 追求立面变化,植物选择有限 | 第47页 |
3.2.5 重视花境位置,体量比例仍小 | 第47-48页 |
4 花境植物材料选择比较 | 第48-83页 |
4.1 杭州花境植物材料十年前后比较 | 第48-71页 |
4.1.1 植物材料选择十年前后比较 | 第48-68页 |
4.1.1.1 2015年新增花境植物材料 | 第48-56页 |
4.1.1.2 十年延续使用花境植物材料 | 第56-64页 |
4.1.1.3 花境植物科属种类比较 | 第64-66页 |
4.1.1.4 花境植物生活型种类比较 | 第66-68页 |
4.1.2 植物材料使用频度十年前后比较 | 第68页 |
4.1.3 花境植物应用十年变化趋势 | 第68-71页 |
4.2 花境植物材料国内外比较 | 第71-83页 |
4.2.1 国外材料 | 第71-77页 |
4.2.1.1 以颜色为选择依据,杰基尔使用的花境植物材料 | 第71-73页 |
4.2.1.2 以植物轮廓为选择依据,Piet设计使用的植物材料 | 第73-75页 |
4.2.1.3 以本土性等抗性强的特质为选择依据 | 第75-77页 |
4.2.1.4 其它国外常见使用的花境植物材料 | 第77页 |
4.2.2 国内江南地区花境常见植物材料 | 第77-80页 |
4.2.3 国内外植物材料选择比较 | 第80-83页 |
4.2.3.1 园艺品种数增多明显,线条植物种类有待挖掘 | 第80页 |
4.2.3.2 灌木应用颇为受重视,草本长花期类仍显不足 | 第80-81页 |
4.2.3.3 植物材料供应不稳定,材料受限于展示型需求 | 第81页 |
4.2.3.4 观赏草种类大量丰富,本土野生资源有待挖掘 | 第81-83页 |
5 花境营造的色彩设计比较 | 第83-107页 |
5.1 色彩主题花境比较 | 第83-99页 |
5.1.1 调和色花境设计 | 第85-93页 |
5.1.2 对比色花境设计 | 第93-97页 |
5.1.3 色彩序列花境设计 | 第97-99页 |
5.2 混色花境设计 | 第99-105页 |
5.3 色彩设计比较分析 | 第105-107页 |
5.3.1 注重大面积色彩表达,展现群体效果 | 第105页 |
5.3.2 注重空间色块呼应,强调整体感 | 第105-106页 |
5.3.3 注重色彩规律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 第106-107页 |
6 花境营造的平立面设计比较 | 第107-123页 |
6.1 平面水平团块排布比较 | 第107-113页 |
6.2 植物轮廓外形设计比较 | 第113-116页 |
6.3 立面竖直层次设计比较 | 第116-121页 |
6.4 平立面设计比较分析 | 第121-123页 |
6.4.1 注重展现群体效果,平立面群体理念不同 | 第121-122页 |
6.4.2 注重表现草本成丛及单株效果,立面错落主体不同 | 第122-123页 |
7 花境发展趋势之我见 | 第123-149页 |
7.1 花境结合环境创造可走入式景观 | 第123-125页 |
7.1.1 花境与人的互动 | 第123-124页 |
7.1.2 走入式体验实践——上海庭院花境设计 | 第124-125页 |
7.2 花境结合大规格容器苗构建组团做法 | 第125-137页 |
7.2.1 组团模式框架 | 第126-128页 |
7.2.2 组团式模式实践——青山湖花园中心 | 第128-137页 |
7.2.2.1 植物选择 | 第128-133页 |
7.2.2.2 推荐组团 | 第133-137页 |
7.3 花境结合多样的长花期植物,关注景观可持续性 | 第137-144页 |
7.3.1 花境的一般季相营造 | 第137-138页 |
7.3.2 从植物上选择花期长类型,延长观赏季 | 第138-141页 |
7.3.3 展示型花境提供新思路,但不宜作常规应用 | 第141-144页 |
7.4 花境选材结合养护,持续性大有空间 | 第144-146页 |
7.5 花境理论结合实践,从景观设计之初考虑花境 | 第146-149页 |
7.5.1 理念还有待完善,功能还待挖掘 | 第146-147页 |
7.5.2 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 第147页 |
7.5.3 花境结合环境设计,纳入更广范围 | 第147-149页 |
8 结语与展望 | 第149-151页 |
8.1 优化植物选择,体现地域特色 | 第149页 |
8.2 研究设计方法,汲取国外经验 | 第149页 |
8.3 欣赏动态景观,重视生态理念 | 第149-150页 |
8.4 创新配置手法,鼓励组合模式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5页 |
附录 | 第155-168页 |
作者简历 | 第168页 |